第五十四章 帝国当中的汉初名臣(中)(1/3)

在这个世界,樊哙在嘉县之战被俘虏之后,曾经为了对刘邦的忠义,并不理会张嘉师的多次劝降。『言*情*首*发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张嘉师也不太在意,而是在数次劝降未果之后,放出了樊哙,并且对其接下来的日子,樊哙自由了。

实话,张嘉师对于同样也算是一个高手的樊哙,心中比较忌惮,要不是因为顾忌到自己跟吕家的关系,张嘉师不定会给这个不给面子的人一个很难忘的教训。

但是,张嘉师没有想到的是,樊哙并没有在离开监狱之后,就返回到刘邦麾下,而是在他控制区内,跟张良一样四处游历。

在刘邦死在乌江边上之后,樊哙在随后不久,就返回双玥邑,对张嘉师道,他愿意为大秦帝国效命。

听到了樊哙打算的张嘉师,自然也不会拒绝樊哙的这个请求,因为樊哙虽然不算是一个及格的将领,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樊哙的忠诚很高,一旦他认为一个人值得他效命,那么樊哙就会让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最好。

而在随后的岁月当中,樊哙在跟随张嘉师的几十年征战生涯当中,也算是立下大量的功劳,在龙庭决战以及开拓西域的战争当中,樊哙作为郎中军团麾下第一猛将,多次阵斩敌对势力的大将。

在公元前18年,大秦帝国的卫尉桓峰病死之后,张嘉师也不是没有思考过让驭勇担任卫尉,而樊哙则是担任郎中令职位。

但是樊哙拒绝了这方面的要求,而是希望自己继续做一个普通的郎中都尉。

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张嘉师最后也就放弃了这方面的想法,而是让跟嬴珣比较亲近的同学张释之担任卫尉一职。

至于这方面的职位为何不是嬴珣自己安排,张嘉师也很是无奈,因为嬴珣认为张嘉师虽然是他的父亲,但是按道理而言,作为大秦帝国的太尉,即使张嘉师已经逐渐淡出大秦帝国的政界。但是作为军方第一人,卫尉以及郎中令这样的高级军官的任命,张嘉师可以责无旁贷。

这也是张嘉师比较无奈的地方。因为在张嘉师的心中,这么一个情况并不是他所希望的。

而樊哙则是在公元前19年病死,其长子樊亢作为嬴珣的同学,替补上樊哙留下的郎中都尉职位。

而按照后世的影响力而言,张嘉师麾下还有着另外两个地位相对而言更高的汉初三杰。

这两个人则是张良以及韩信。

在原来的世界当中。张良的评价非常高,有着兴汉四百载的张子房的称号。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在史记、汉书对张良的功绩多有描述,而刘邦在称帝之后,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张良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成侯。

而在这一个世界当中,张良在被俘虏之后,与樊哙的经历差不多,但是在其再次见到张嘉师的时候,其对张嘉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张嘉师为何要为这一个国家付出这么多

张良很清楚,若是没有张嘉师为首的辽东军力挽狂澜,眼下的大秦帝国早已变成了历史的尘埃。

而张嘉师则是张良出了一句在之后的历史都很著名的话:“天下非一人的天下,天下非一家的天下,但是若天下凌乱,人命如同草芥,我也要力挽狂澜于一生。张先生,难道你不认为一句话很有道理正所谓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矣”

听到了张嘉师的这一段话,张良在沉默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悠悠叹息一声。

因为他很清楚张嘉师的话很有道理,尤其是最后的那一句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经历过战国时代末期以及秦末乱世的张良,不认为张嘉师这句话错了什么,相反,这句话确实是反映了一个大一统时代相比起乱世的人生的强烈对比。

张良自然不知道张嘉师这句话同样也是“盗版”的,因为这句非常著名的话,是宋朝时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