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章 夭折的军乐队构思(中)(1/3)

张嘉师认为他所编组的军乐队,并不仅仅是在特定场合表演相应的歌舞这么简单。『言*情*首*发【我们网址daa,如果觉得本站不错,请记得推荐给您的朋友】 .

按照张嘉师的想法,军乐队应该像后世的一些装备一样,在一些人数较多的部队编制当中进行相应的规划,这一点若是能够成功,那么必然会对军队的战斗力有相应的影响。

而在这种思路的前提下,其携带乐器的规格必然是轻巧易于携带,并且最好并不妨碍行军为基础。

但是么,眼下很多乐器都无法运用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在先秦乐器当中,占据很大一个比例的编钟。

分割线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所发明的一种大型甚至是巨型打击乐器。它用青铜铸成,由大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木槌敲打奏乐。

在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在后世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代表,曾侯乙编钟,在规格上就可以算是巨型。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5、高2、长架中、右长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组为钮钟。19件;中层组为南钟,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厘米,重20.6公斤;最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钟及架、钩上共有铭,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搏钟的铭则记载楚王熊章楚惠王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2至d。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人双手执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从相关记载明了,高级别的编钟已经不是能够随意移动的存在,尽管编钟可以拆解,但是更多的是运输方面的问题。

以曾侯乙编钟的情况而言,若是按照这个规格来作为随军乐器,估计得要使用十匹健壮的驮马以及五辆马车来随军行动,这种情况是张嘉师无法接受的。

但是编钟在军中也不属于稀罕事物,因为眼下的编钟的一些部件,在军中称作钲。

钲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从这方面的描述来看,那就是钲就是一种编钟的部件,而军中的钲的重量不算太大,若是有必要的话,钲可以与鼓以及其他乐器一起运输。

但是单一的钲的音调单调,无法作为正统的军乐乐器使用。

而在荀子汉兵当中有相应的记载:“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意击鼓号令进攻,鸣金号令收兵。

关于“击鼓鸣金”的来历,有一种传供大家参考: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制造的是革鼓。他从东海流波山上猎获了一种叫做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