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科技理念(1/3)

从计算机芯片科技发展来看,70 年代出现的微处理器(比如英特尔的 8080)仍处于 8 位时代,主要依靠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投入也比较少。

英特尔公司董事长戈登·摩尔相信;下一代计算机芯片开发将会是英特尔的生命线,因此,他聘用了米国最顶尖计算机科学博士,召集一批精英深入研究下一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芯片。

在英特尔公司内部,最重视的计算机架构项目命名为; 8800 。

这是整个面向80 年代最有野心的发展计划,它有基于 32 位的寻址能力、面向对象的架构、位长可变的指令以及最新的编程语言 da 编写的操作传统。

英特尔公司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规划52 周时间,用来开发新的“8800”设计和构建芯片。

因为项目开发不顺利,迫使英特尔在圣克拉拉(硅谷)开始了一项紧急替换工作,争取在 1979 年推出了一款临时的 16 位微处理器代替。

鉴于日程紧迫,救火团队实际上是把 8080 的 8 位寄存器和指令集扩展成了 16 位,最后只用 10 人次的 3 个常规工作周完成了这款 的设计,现在看起来简直不敢想象,开发完成后命名为“8086”芯片。

这里需要提一句,主持开发的加里·西尼斯博士,就是这个十人小组的负责人,他用杰出的工作获得了业界高度评价,一举站上了神坛。

使用 8086 这个版本芯片,在 1981 年 8 月 12 日推出了新款桌面电脑,原本计划到1986 年售出 25 万台电脑,起到应急队员的作用。

而实际上,截止到1989年,公司在全球售出了 1 亿台该款电脑,市场取得了极大成功,替补队员变成了主力,为英特尔芯片铺垫了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

受到成功的激励,英特尔公司对 16 位 8086 芯片进行了扩展,这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依然是加里·西尼斯博士亲自主持的,将芯片寄存器从 16 位扩展到了 32 位,满足市场日益增强的需要。

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因为技术理念的分歧,英特尔公司的高层和研发团队负责人加里·西尼斯博士产生了矛盾,并且愈发的不可调和。

这些情况在很多成功项目中都出现过,需要足够高明的调解能力和手腕儿,事情原本不会变得不可收拾。

可惜的是,由于理念的格格不入再加上情商缺费,加里·西尼斯博士与英特尔公司直接上司麦德林闹翻了,变得水火不容。

这种职场的较量,不是醉心于研究的加里·西尼斯博士擅长的。

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地球离了谁都会转,他灰溜溜的被扫地出门。

1989年,加里·西尼斯博士加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此期间出版了《计算机体系架构:量化研究方法》一书。

该书的主题是:

使用测量方法和基准进行量化评估,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依靠架构师的直觉与经验。

这是一本硅谷高科技研究人员必备的圣经,在第二年就荣获了图灵奖,奠定了加里·西尼斯博士行业内的崇高地位。

问题是,在这个具有高度垄断性的行业中,英特尔公司不开口,加里·西尼斯博士找不到合适公司聘请他从事计算机芯片领域尖端研究。

即便在米国,这一行业除了英特尔,德州仪器几家底蕴深厚的公司独占鳌头,1993年,依然处于386的技术阶段,4865尚未推向市场,与前面的两家领先企业相差两代水平,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无力染指芯片领域尖端研究,大多采取跟随策略。

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寡头格局,让加里·西尼斯博士浑身本领无处施展,被排挤在这个狭窄圈子的外面,只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这种格局,一直到红帽公司介入之前,依然微妙地维持着。

计算机芯片的研究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耗费巨大,不是中小公司能够玩得起的游戏。

因为摩尔定律的关系,半导体晶片的设计和制作越来越复杂、花费越来越高,单独一家公司往往无法负高额研发与制作费用。

19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让许多的半导体元件可以一次放在一块晶片上。

随著半导体的缩小,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性能每18个月能提升一倍。

从1960年代不到10个,1980年代增加到10万个,1990年代增加到1000万个。

与此同时,研发费用也从数百万美元级,一路猛涨到数亿美元级,需要的高端研究人才也直线上升,这更考验领先企业的科研组织能力。

这个现象,由英特尔的名誉董事长摩尔所提出,称为“摩尔定律”。

今后十数年,集成电路上的元件继续以每18个月提升一倍的速率猛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