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定计劫粮(1/2)

康里崉崉庆幸自己有李察罕相助,能躲过这一次朝廷的责罚,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文瑄的设计。

明教在江浙的势力虽然因青龙堂之乱跌至式微,但江浙一带的形势却也按照文瑄的预期逐步发展,悄然间借助明教的力量为自己争取到了足够的利益。

有沈万三投至麾下,并助其获取了陆氏家产,是为财力。

方国珍在自己的扶持之下高举反旗,占据了无遥岛,是为兵力。

只要两者能够相互配合,假以时日,海上的贸易航路定能顺利展开,那就意味着文瑄可以迅速积累到更多的财富。

在这个遍地饥民的年代,有了无可匹敌的财力就意味着在乱世之中有着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和制作精良的军资配备。

财力和兵力相辅相成,便在乱世之中有了自保的资本。

将这样一张底牌握在手中,文瑄几个月以来时刻悬着的心终于安稳落定。

文瑄明面上虽在养伤,在外界看来毫无动静,但是在背地里则时刻谋划着如何进一步帮助方国珍稳定局势,争取早日能够将温、台二地紧握手中。

借助方国珍在台州一带的声名,在沿岸各处大肆宣扬其帮助百姓铲除蔡乱头的义举,鼓励更多想反抗元廷的人一同入海起义。

许多不堪忍受元廷压迫的渔户和盐丁入海都望风来投,岛上的义军人数也因此扩充得飞快,转眼就有了两千余人。

文瑄秉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除了将一些死忠于明教的精锐弟子之外,其余愿意留在岛上的人皆组成义军,交由方国珍统领,自己则重新隐藏到暗处,不再轻易露面。

江浙的局势一时之间风平浪静,文瑄也将无遥岛的名字改成了当初苏生随口说出的无忧岛。

可好景不长,算上老弱妇孺,无忧岛上毕竟有几千张嘴要养,岛上的供给不能全指望着沈富运送,义军又不可能像蔡乱头一样劫掠村县,因而只能将目光对准了元廷的漕粮。

元朝由江浙行省运粮送往大都的海运路线均是由刘家港(今太仓港)入海,大致开辟过三条:

第一条航线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所辟,由于这条路线是沿着海岸线走,浅滩多,行船危险,粮船在行船过程中及逆风又逆水,行程极为缓慢,所以元廷不断地此基础上设法开辟第二条航线。

十年之后,第二条航线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应要求被开辟出来,这条航线多采用直线运输,航程缩短,且便于赶风选向,在耗时上缩短了不少,约半月便可到达。

有了这两条航线在前,更为便捷的第三条航线在一年之后,也就是至元三十年(1293年)被开辟出来。这一条航线吸取了前两条航线的经验,将航线更为远离海岸线一些,取道更直,航期更为缩短,因而此后的朝廷漕运大多采用这条航线。

方国珍等人自幼混迹沿海,吃住都在海船之上,对这些事可谓是信手拈来,更不用说有不少来投靠的都是些曾在刘家港待过的船工和民夫。

众人几天之内便计划了劫取官船的数条线路,但文瑄过目之后却连连摇头,一一否决了这些路线。

文瑄给出的解释也很简单,“如果一上来就断了江浙行省供给大都的海运航线,只怕连元大都的至正帝都会坐不住了,元廷定会不惜调遣所有沿海的兵力到海上围剿己方,到时便会弄巧成拙。”

“那依恩公之见,我们该怎么做?”方国珍对文瑄历来都是言听计从。

文瑄循循善诱道:“由温、台二地上缴,从辖境内的港口码头运往刘家港的漕粮也不在少数,将这部分漕粮夺到手十之一二就已经足够养活岛上的人,且不会引得元廷恼羞成怒……”

方国珍听了之后立刻明悟过来,将眼光缩回到台州境内,对准了台州路海道千户德流于实奉命押送的一批漕粮。

德流于实平日里仗着官职在身,没少欺压沿海的渔户、盐丁、船工,因而方国珍刚一将目光对准了他,便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文瑄见状也答应了众人所请,将劫掠漕运的首战对准了这个欺压民众的海道千户,并将此战的事宜全部托付于方国珍一手。

“我有时候真是对你感到莫名的好奇。”盛文郁带了一些糕点来探望文瑄,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文瑄眼睛一转便明白了盛文郁的意思,笑着问道:“盛兄指的是将此战交由方国珍全权负责的事吧?”

盛文郁顺着文瑄的话倾诉心中的疑惑,“他水上的本事的确高超,我自叹弗如,可他毕竟都没看过半点兵书,如何能统领这么多的弟兄?此番又是海上作战,哪有那么简单?”

文瑄听出了盛文郁声音里带着的一丝酸味,放下了手中捏着的半块糕点后笑了笑,挑起眉毛问道:“盛兄是觉得我的安排太草率了一些?”

率真爽朗的盛文郁毫不隐藏自己的不满,指责道:“何止草率?简直荒唐!领兵和捕鱼可是实实在在的两码事!”

文瑄也知道盛文郁直言进谏是为了大局考虑,因而脸上布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