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七章 盐茶国营(3/4)

,基本上朵甘三分之二的藏人都被他迁移到了河西镇番一带放牧屯垦,而他和徐光启迁移了十七万受灾的百姓前往朵甘一些宜居的河谷。

如此一来,朵甘的汉人占比就高达六成了。

这个手段和方法、朱由检还是比较满意,而他往下看后,眉头却不由自主的皱了起来。

陕西的受灾人数远远超过他们的估计,达到了三百七十多万。

其中有一百三十多万人迁移去了河套的朔方、定襄、九原、五原等地,对于他们的安置,孙传庭是根据朱由检当初留下来的政策执行的。

兴修水利,随后开垦耕地,最后在农闲时,要在主要的干渠栽植树木,从大同府北、一直围绕大青山、阴山、狼山、贺兰山栽植树木。

十七世纪的漠南还有不少“湖泊”,种植树木对于当地还不算太晚。

至于河套中西部的沙漠,朱由检只能依靠秸秆的防风带固定沙土了。

将秸秆用铲子插进砂中,形成一片片井字田的规格,这是朱由检在扶贫干部群里,和西北扶贫干部学习的知识,非常好用。

不仅如此、百姓们也被禁止砍伐树木,而是烧蜂窝煤。

朱由检是不想每年大风的时候,都在京城吃沙子,他已经吃了五年了,着实吃不下去了。

他不出手,估计还得再吃四五十年。

虽然百姓们主要的任务是种地,不能专心种树,但毕竟出了一份力,剩下的全看天数。

这么想着、朱由检继续往下翻,随后翻到了孙传庭对其他受灾百姓的安置方案。

首先就是迁移九十二万百姓前往河西屯垦,而剩下的一百五十多万陕北百姓,依旧在广袤的陕北进行耕种。

不过好消息是,在迁移了大量人口后,陕北六府的百姓在孙传庭的布置下,得到了一人六亩的待遇。

这一举动让陕南的百姓眼红,但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朝廷没有针对陕南的政策。

不过、陕南的政策,朱由检一开始就定好的,孙传庭也知道,所以派出告示安抚了一下百姓们。

陕南近二百万百姓,到时候将会陆续的迁往四川,而四川的百姓数量在朱由检估算来看,不会超过一千万,甚至只有六七百万。

毕竟蒙古人霍霍四川,导致明初休养二十六年,四川也不过恢复到了一百六十万的人口。

虽然过了两百年,但按照各省的情况来看,四川人口也顶多就是翻四倍了。

至于后世所谓的什么屠川六万万、六千万,大多都是无稽之谈……

四川的百姓,在朱由检的计划里,一旦遭遇大灾,那就是无条件的往云南、东吁缅甸、安南三地迁移。

哪怕把六百万全部迁走,朱由检都觉得不够。

毕竟东吁和安南的人口加在一起,最少也有一千万之多。

想要用六百万汉人统治一千万其他民族,在不采取暴力的手段下是很难的,好在大明需要他们的劳动力……

“得先把钢铁的事情解决。”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门口的锦衣卫开口询问道:

“各地盐商,茶商没有什么举动吗?”

听到朱由检的询问声,门口的班值锦衣卫千户立马小跑进书房,作揖道:

“没有什么举动,两司已经接管了各地的盐场和茶场。”

“……”听到盐商和茶商没有动静,朱由检眉头一皱。

盐商和茶商不敢动是正常的,毕竟朝廷在各地都有兵马,谁敢鼓动百姓,谁就是第一个死。

其次就是,朱由检通过分发军屯田获得了不少地方上的人心,变相增加了两商鼓动百姓的成本。

朱由检根本不怕盐商和茶商,说白了所谓的商贾,在面对军队和强大的中央集权下,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罢了。

不过、大明盐商数百家,每家资产少则数万两,多则上百万两,加上数量众多的私盐贩子,这群家伙如果能被抄家,国库也就能充盈不少了。

茶商虽然不如盐商,但资产的规模也不算小。

朱由检眼下掌握着三娘子的账目,上面记载了秦、晋两地商贾,还有大量官员的犯罪记录。

但是这个东西现在不能动,最主要的就是朱由检手下没有那么多人手接管他们被处理后的市场和官位。

他还需要等一年,等扫北之战结束,燕山第二批学子毕业,到时候就是一口气把北方盐商和茶商、以及众多官员解决的时候。

不过相较于北方,南方两淮的盐商和江南的茶商,布商、矿商数量众多,掌握的资源也最多,而包庇他们的官员胥吏也数不胜数。

抄家北方顶多让大明回血一两年,但如果能把官商勾结的大量江南官员、商贾、士绅、胥吏解决,朱由检就可以着手推动也“盐铁矿茶”国营的政策了。

先统一国营,帮助大明和百姓熬过这未来的十九年,然后在慢慢分出私营市场,最后形成国营、私营和谐竞争的局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