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官吏定禄,风雨欲来(3/4)

让朱由检不是很满意,而如果要进而研究出尿素、磷肥、钾肥、氮肥等等化肥,那么就需要军备院的不断研究了。

朱由检只知道磷肥是和磷矿有关,至于磷矿,他虽然不记得很多,但后市连云港,也就是眼下海州的锦屏磷矿他还是记得的。

不过军备院对于磷矿的研究也不是很能摸透,主要还是没有人做过这些东西。

眼下大明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度自然很大。

这样的难度,让朱由检有的时候都恨不得欧洲人先把这些东西搞出来,摸着欧洲人过河,总比让欧洲人摸着大明过河要好。

“让孙元化主要重心放在磷矿化磷肥上,农业司的事情交给他下面的人去做就行。”

朱由检手中也没有太多的科研人才,不过有一个人他倒是很在意。

这个人是孙元化推荐的,为广平府推官的王徽。

对于这个人朱由检有点印象,但具体影响记不上来多少,但想来能被孙元化推举,也应该有他的过人之处,所以朱由检也没太深究。

授了翰林博士和虚衔后,他就让锦衣卫去找这人,并带到军备院去了。

“殿下,马上进入保定府了,今夜是在保定休息吗?”

在朱由检沉思的时候,曹变蛟策马从前军回来,询问马车上的朱由检,而朱由校也微微颔首:“在保定休息就行,顺带打探一下京城的情况。”

朱由检没有贸然前往京城,因为他知道,就自己要废除“润笔银”,还有将三成截留调整为一成,以及要汇总官员们俸银的事情,必然会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

他需要好好观察观察,然后才决定进京。

“是!”曹变蛟作揖行礼,随后策马返回了前军,而朱由检也继续低头处理起了一份份堆积如山的奏疏。

只是在他处理奏疏的时候,相比较他,京城户部显得尤为热闹。

今岁提前毕业的,还有过去三年的燕山学子,实际上最精英的一群人都进入到了户部。

眼下京官三千京吏六万,而户部便独占六百京官,京吏六千。

拥有这么多官吏的户部衙门也拓展变大了许多,六部之后的銮驾库规模堪比半个六部,结果眼下銮驾库搬迁,原本的地址腾出来给了户部。

户部衙门如此扩张,实际上也证明了大明在狠抓税收。

原本的户部只有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职责,分为两京十三省。

但是经过朱由检的几次扩充,眼下户部具体分为了田地司、户籍司、田赋司、商税司、杂项司、市舶司、盐课司、茶课司、酒课司、俸饷司和赈灾司等十一司。

尚书之下不再是单纯的左右侍郎,而是分为左右侍郎和十一司侍郎,一共十三位侍郎。

这样庞大的规模,每个司的任务都十分沉重,而近来最为繁忙的,还数俸饷司。

从毕自严回归京城开始,俸饷司就热闹了起来,来来往往的书吏和不断出入的塘骑,以及每日不绝的算盘声,都代表着这里的忙碌。

所有人都在关注俸饷司,原因便是近来热闹的官员俸禄问题。

在俸饷司,几乎没有人可以插手进来,除了朱由检、朱由校、毕自严三人。

明代官员的俸禄从永乐年间开始就是一笔糊涂账,到了宣德年间,这种糊涂账更是进一步的加剧。

后来的弘治、万历,都在这种糊涂账的基础上不断加账,让原本就糊涂的帐变得更糊涂了起来。

“官吏定禄”,这是外界眼下对俸饷司正在做事的称呼,谁都知道一旦官吏定禄,那以前官吏们大手大脚的日子就将一去不复返。

可是即便知道,也没有人赶来阻拦,耽误。

无他、因为整个俸饷司都被大兴营的兵马拱卫了起来,而俸饷司二十六位正官,五百二十七位书吏的家人更是被锦衣卫给监视了起来。

算盘声不断敲打,声音之大,便是户部其他府司衙门和六部的其他五部都能听到。

“这算盘不是打在他毕自严心头,是打在我等心头!”

吏部内,一些官员不断地发着牢骚,而正在办事的崔呈秀也被那依稀可以听到的算盘声吵得头皮发麻。

他起身渡步,可是想不出办法,只能再度坐下。

和他一样的,还有其他各部的官员,而在这些官员坐立难安的时候,毕自严手中拿到了第一本“官吏定禄”的结果。

“尚书,这是北京城的定禄文册,这是旧册……”

在俸饷司内,随着俸饷郎中的两本文册交上去,老神在在的毕自严也接过的两本文册,开始对照了起来。

大明官员的俸禄并不低,这点毕自严已经知道了,但他还是好奇,当俸禄和福利全部弄清楚后,大明官员的俸银到底是多少。

在他的好奇中,旧册率先被打开,而上面所露出的数额让人惊心。

【正一品正俸五百二十二两俸银,免粮三十石、折色十五两,免丁三十,折役银十两,陋规收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