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3/5)



朱由检在感叹北直隶的入学情况,而朱由校则是在感叹隐户和田地的查清。

朱由校手里此刻拿着北直隶最新的人口汇总和耕地汇总,纸面所写的情况是北直隶七百八十二万四千六百人整,耕地三千余六十七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亩三分四厘。

比起洪武年间的二百六十多万人,二千六百多万亩耕地,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增长了三百多万亩。

哪怕北直隶的勋贵,百官不愿意,但在皇权掌握最深的北直隶,他们手里的耕地却很难隐藏。

多查出三百多万亩耕地,就等于增加了三十几万石米麦的赋税。

这么看起来,基础教育的推广,无疑让大明的户籍制度更为精确。

朱由校开始支持起了全民基础教育的政策,而相比较他只关心人口和耕地,朱由检关心的更多。

“近百万学子就学五年,这对朝廷的财政还是有不小挑战的。”朱由检放下就学汇总文册,然后才说道:

“北直隶此前前前后后迁移了近二百万人前往辽东、泰宁三府,这么看来哥哥登基时,北直隶应该有近千万人口。”

说到这里,朱由检有些感叹。

天启元年的北直隶,情况可能是十几万勋贵、文臣、卫所军官侵占近两千万亩耕地,而近千万人分近千万亩地。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南粮北运来维持局面,那北方粮价暴涨是绝对的。

至于眼下,尽管遭遇了旱情,但北直隶百姓基本人均三亩,而勋贵文臣们手中的田地下降到了七百多万亩。

这个数目自然很多,因为他们的人数也不过就六万余人。

百分之一的人掌握了四分之一的耕地,这自然让朱由检坚决了打击勋贵士绅的想法。

当然,这个打击不是说全部杀死,而是想办法把田地收归国有。

如果北直隶的农民能通过迁移,进一步下降到五百万,而朝廷又收回这七百多万亩耕地,并且利用蒸汽机来进一步开发北直隶,那农民的日子会过的更好。

按照后世的开发情况,整个北直隶比河北要小一些,但也最少能开垦出六千万亩耕地。

当然为了保障地下水,耕地最好还是限制在五千万亩左右,而五千万亩耕地分给五百万农民,人均十亩,户均五十亩的情况下,中农经济很快就能得以实现。

更别提北面朵颜府很有可能会被朱由检划给北直隶,届时朵颜府的三千多万亩草原也会分给百姓。

三千多万亩草原,五千多万亩耕地只分给五百万农民,中农经济或许能在朱由检这一代就实现。

不过中农经济只能维持几十年,随着工业革命,顺天府和天津府必然会成为后世那样的当代人口大城。

城镇人口不超过三百万,农村人口不超过五百万,这就是朱由检对北直隶的规划。

眼前的局面是,北直隶的城镇人口达到了二百六十九万,农村人口达到了五百一十一万,而其中京城人口便达到了一百三十四万人,其他各府县镇仅有一百三十五万人。

但问题在于,北直隶的耕地没有增长,因为没有足够的畜牧来开发一些山脚的耕地。

“第四版蒸汽机和挽马的培育得同时进行……”

朱由检想到了徐霞客带来的那些欧洲大挽马,随后才整理了思绪,将想法放回到了基础教育上。

“国朝这近百万学子,负责他们的教习数量明显不够,臣弟从其他地方凑了凑,一共是凑齐了六万教习。”

朱由检缓了一口气,然后才说道:“官学司的成德给出了今年官学司的支出。”

“虽说朝廷收了八十文书本费,还有学子的口粮,从地方靠捐献得到了牲畜家禽,但情况并不容乐观。”

朱由检把手中文册推到了朱由校面前,上面写着猪四万三千余头,家禽八十七万只。

这规模看着很多,但算下来,人均年肉量不足十三斤,这是成德写在了后面的数据。

或许学子们回家能吃到更多的肉,但在放假的情况下,八个月只吃十三斤肉,这不符合朱由检用海外对国朝输血的政策。

因此他提笔当着朱由校的面,用朱笔在十三的数字后增加了十七的数字。

“八个月在校,三十斤肉,全由御马监的官场提供。”

“加上六万教习的俸禄和伙食,官学每年冬季的火墙燃料费用,官学司给出的支出是一百四十万两左右。”

“……”听到朱由检说的这串数字,朱由校皱了皱眉。

在他看来,朝廷给了学子就读的机会,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眼下居然还要负责他们的肉食,以及火墙燃料费?

一年一百四十万两银子,这看似不多,却已经占据了大明眼下四十分之一的财政支出。

别忘了,这只是一个省,人口规模只是大明在册的十七分之一。

如果要推行全民教育,岂不是说,仅仅教育支出,大明每年就需要支出两千四百多万两银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