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从善如流(2/5)

子,钟表一两三钱,琉璃厂的玻璃更是一面窗户造价高达三百文。

这些东西当时注定是贵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机进入各行各业后,毕懋康估计的是,自行车价格会跌落到九百文,钟表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虽然还是有些贵,但已经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东西了。

尤其是自行车,在驴价都三两银子的局面下,不吃饭不喝水的自行车简直是百姓福音。

哪怕是云贵之地,工人工钱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个月就能买下一辆自行车。

加上各省都在兴建府道,水泥府道运用过后,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骑一天也能骑出六十里。

经过训练的士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骑出一百五十里的成绩。

这还是大明的橡胶行业不发达的缘故,不过徐霞客从欧洲商人手里买回了许多橡胶种子,这些橡胶种子在八九年后会成片的在旧港崛起。

届时估计轮胎也会变得更类似后世轮胎,一日骑行二百里不在话下。

哪怕没有火车,自行车部队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京城赶到大明最西的嘉峪关。

自行车部队虽然听上去有些滑稽,但在这个时代,明军一旦装备,那可以说人均马步兵了。

九十几万的马步兵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当年复辽之战,努尔哈赤靠几万马步兵把辽东二十几万步兵耍的团团转,如果不是明军有上直四骑卫和两万辽东骑兵,努尔哈赤说不定真的能戏耍一遍明军,然后从容撤退。

复辽之战还是朱由检掌兵以来,第一次面对机动性比自己高的敌人。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虏也不过苟延残喘,但心里那根刺终究拔不掉。

只要火车能够把物资运抵嘉峪关,明军自行车部队就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直捣西域,饮马尹犁河。

因此自行车场的事情,朱由检尤为在意,因为这代表一个庞大的市场。

哪怕只有一千万人购买它,也能创造出十几万人的轻工产业。

“奴婢明白,请殿下放心。”

王承恩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不过应下后他却询问道:

“殿下,这些商品的定价……”

“自行车卖一两五钱,钟表七百文,玻璃一百文。”朱由检不假思索的回答,并不觉得定价很高。

成本价是成本价,但运费和人工也需要钱,况且眼下的人工费用因为大旱而变低,等大旱结束后,百姓耕其田,募工便不会那么容易,届时自然得涨工钱。

定工价,是大明进入工业革命后朱由检要做的事情。

在国营工厂占据市场最少六成的情况下颁布《劳动法》,保障工价,给予工人尊重是大明进入工业革命后要维稳的第一步。

如果大明爆发内乱,工人和农民必然会是日后推翻大明的主力,不管有没有人蛊惑他们。

给予他们尊重,保障工价,也算是给大明皇室留下的最后一点颜面。

哪怕只有一成人记住《劳动法》的好,皇室也能保留一成的体面。

目前大明的轻重工业容纳了二百多万工人,顶多也就2%的工人占比,算上民间,顶多5%。

更别提这5%里大部分是纺织、茶叶、糖类等加工行业了。

第四版蒸汽机进入市场会让他们的工作不稳定,想要他们稳定就得建设工厂来收容就业。

大明的人口占比世界太多,注定不会像欧洲各国一样,出现大占比的工人阶级,但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朱由检只能尽可能把劳动力吸纳进入比较稳定的工业体系里,每增加一个固定工人,就会减少一个农民,增加六亩平均耕地。

增加一千万工人,大明就会多出六千万亩平均耕地,剩下的一亿三千万农民,每个人最少能多分半亩地。

中农经济要建立起来,工业经济也要建立起来。

朱由检要好好的利用剩下的这十四年大旱。

“殿下,这个不能这么弄……”

“为什么不能弄?”

“这么弄会爆炸的……”

“噢……这样啊……”

走到拖拉机研究院门口,朱由检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朱慈燃和王徵声音。

他心里升起不好的预感,连忙走入其中,随后便看到了脸上白一处黑一处,两手满是污渍的朱慈燃。

他坐在一个椅子上,面前的桌子摆满了蒸汽机的零件,而朱慈燃正在拿着螺丝刀进行组装,旁边的王徵一脸无奈。

“定国呢?”

朱由检疑惑回头,看向了门口的锦衣卫,而两名锦衣卫则是低头道:

“他说军备院没什么好逛的,返回马车读书去了……”

“怪不得……”听到这话,朱由检无奈看向朱慈燃。

这小子还没发现他,整个人沉浸在组装蒸汽机的氛围中。

朱由检都走到了他身后,他还在摆弄手里的零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