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和硕特归顺(3/4)

这么一来,当八千二百万亩土地均分给一千三百万人时,哪怕其中小地主和富农占据了一部分土地,其它人也能人均四五亩。

朱慈燃询问过百姓,在这南方之地,只要有二亩耕地就能养活一个人,三亩就能养养家禽,四亩及其以上就能按照每亩养猪一头来往上增添。

因此,想让百姓每天吃饱饭,吃上一顿肉,最少得有五亩地。

南方如此,北方则是比这标准更高,需要六亩地。

“百姓们安居乐业,事情就少了,事情少了,殿下也就不会那么操劳了。”

和朱慈燃并排一起踩单车的刘顺笑着开口,比起半个月以前,他变黑了,也变瘦了。

在他们身后,那两个微胖的锦衣卫也变得干瘦,气喘吁吁地踩着自行车。

进入建昌府地界后,一路都是上坡,前面那两位大爷可以休息着踩,他们俩可不行。

“眼下国朝的拖拉机产量日渐提高,如果按照叔父说的一样,关外能开垦出数亿亩耕地,那北方百姓的好日子也就来了。”

朱慈燃听着刘顺的话笑着开口,不过最后他还是补充道:“不过得等旱情过去。”

“听闻今年山西迁移出了一百多万人,只可惜时间不多,不能回程看看他们。”

“不然,来年回去去看他们,也能知道他们过的比今年好还是差。”

朱慈燃心里一直挂念着山西的百姓,只因为山西百姓是他一路走来,唯一有百姓饿死的地方。

不管是因为长期饥饿导致生病死去,还是活生生饿死,作为大明朝的太子,他都有义务承担这份后果。

看了这一路,他心里渐渐知道了自己肩头的担子,但同时也对一直在游玩的朱由校产生了埋怨。

在他看来,自家父亲救不了天灾下的百姓,但最少他可以在京城帮着处理一些政务,不让自家叔父那么累。

自家父亲的生活如何,他最清楚不过。

六部送去大定宫的奏疏只有送往齐王府的三分之一。

自家父亲每日处理这些奏疏,顶多花去四个时辰,而自家叔父处理奏疏却需要花费七个时辰。

一日不过十二时辰,仅仅奏疏上耽搁的时间就七个时辰,算上吃饭和睡觉,自家叔父的一天基本上是在处理政务中度过的。

“我这次回去后,虽然不能为叔父分担多少,但分担一两个衙门的奏疏还是能做到的。”

“我分担一两个衙门,叔父也能多休息一两个时辰了。”

自行车到了坡顶,迎来了十几里的下坡,吹着凌冽的寒风,朱慈燃笑着开口,而他这话也被锦衣卫记录送往了京城。

他的南游还在继续,朱由检也在看到这一日游记内容的时候难得高兴了起来。

“我这大侄子倒是懂得为我分忧了,就是他爹太不懂事,哈哈哈……”

腊月二十八日,坐在齐王府承运殿内,朱由检看着手中书信不免开心笑了笑。

他这话让曹化淳三人面面相觑,不敢接话,但过了片刻后,王承恩还是作揖道:

“殿下,若是太子真的长大了,何不让他来京中接手事物?”

“嗯……要接手,不过他还没有走完全程。”朱由检微微颌首,但紧接着摇了摇头:

“北方和西南之地都是新政施行最好的几个省份,但北方旱情,西南没有。”

“让他看看新政旱情之下的情况,和没有旱情的情况格外重要。”

“等他到了两广,基本也就能看个清楚了。”

“剩下的江南之地,则是要他看看大明最繁华的地方,让他清楚百姓的生活差距到底有多么大。”

朱由检将朱慈燃的手书放下了,他靠在椅子上,说着自己的安排。

说白了,他就是要让朱慈燃看看,大明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只要朱慈燃能了解民生情况,那他“均贫富”的理念和政策就会一直被推行。

朱由校和朱慈燃,这两父子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朱由校是传统的帝王教育,治理国家采取的手段是驭民五术。

可是随着时代进步,工业时代即将到来,传统的驭民五术只能维稳,不能让大明富强。

这种时候,接受了传统帝王教育,同时也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朱慈燃就能在维稳的同时,让大明富强。

这个富强不仅仅是大明王朝本身,还有王朝体制下的宗藩体系。

移民实边,这件事情是要持续不断来做的,除非大明的科技水平提高到了一亩土地就能产出让一个人大吃大喝,并且还能顿顿吃肉的粮食,不然移民永远都有必要。

“燃哥儿的信里,我最在意的是百姓所说的“四亩地”“五亩地”之分。”

朱由检看着放在桌上的手书,对着陆文昭、曹化淳、王承恩三人说道:

“南方不遇灾情的情况下,四亩地就能养猪,五亩地就能每天吃一顿肉。”

“北方的同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