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等级(1/4)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可以明白?如果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请继续问,谢谢

佛教是众生平等,没有等级的区别。你所说的情况是“果位”。

在佛教的证

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称为佛果。

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欲界中有,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