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回 八戒沙僧强出头 三藏变虎钻铁笼(1/7)

书接前。前书到唐僧拿了黄袍怪的夫人、宝象国的三公主百花羞的家书,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似漏网之鱼,像躲瘟疫一样,逃离了碗子山波月洞,出了树林,上了大路,直奔西而去,也顾不得吃饭,也顾不得睡觉了。

出了碗子山再往西去,是一片平坦,师徒三人,晓行夜宿,非止一日,不觉之间就走了二百九十九里。猛抬头,见到一座城池,仔细一看,原来竟是宝象国。

宝象国修的是固若金汤,到处是殿宇楼阁。大街上行人穿着华丽,景致非凡。师徒三人来到馆驿歇息。

三藏道:“悟能、悟净,为师去宫中倒换关,顺便将公主的书信承上。”

悟净道:“师父,依弟子之见,还是不题书信的好。咱们刚从那里逃出来,他要是叫我们前去救公主,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三藏道:“如果不是那公主冒死相救,不定我都让妖精吃了。咱们怎么能忘恩负义呢?就算是命我们去救她,我们知恩图报,也理应出手。”

沙僧低头不语。

三藏道:“你们好生看守马匹行李,我走了。”

唐僧独自来到朝门外,对阁门大使道:“有唐朝僧人,特来面圣,倒换广牒。请大人代为转奏。”

那就黄门官连忙入宫启奏:“万岁,外头有个唐朝和尚,乞求见驾,倒换牒。”

那国王一听是唐朝人物,心中大喜,叫道:“宣他进来。”

三藏来至阶下,山呼万岁。

国王道:“长老,你到我国中有什么事吗?”

三藏道:“贫僧奉唐王所差,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原领有通关牒,到陛下上国,理应倒换。所以不识进退,惊动了陛下。”

国王道:“既有唐天子牒,呈上来。”

三藏双手捧上去,展开放在龙书案上。

国王仔细观看,上写着取经的始末原由,以及出发的时间日期。上面写的是大唐贞观十三年。

牒云: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牒。上面盖有宝印。

那国王见了,取本国宝印,盖了印章,递给三藏。

三藏收了牒,谢了陛下。再次启奏道:“贫僧有一封家书,要寄给陛下。”

国王疑惑:“有什么家书?谁的?”

三藏道:“陛下第三公主百花羞,被碗子山波月洞的黄袍怪捉了去。贫僧与她偶然相遇,所以捎来书信。”

国王听完,满眼垂泪,道:“自十三年前,不见了公主,两班武官,也不知贬退了多少;宫内宫外,大婢子太监,也不知打死了多少;只是走出皇宫,迷失路径,无处找寻;满城中百姓人家,也盘问了无数,更无下落。哪知道是妖怪摄了去!真是苦了我的儿了。”

三藏取出书来献上,国王接了,见有“平安”二字,越发激动手软,拆不开书。便传旨宣翰林院大学士上殿读书。大学士随即上殿,殿前有武百官,殿后有妃**女,都侧耳细听。大学士高声朗诵:

“不孝女百花羞顿首百拜于,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宫下,及举朝武贤卿台次:拙女幸托坤宫,感激劬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宫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霄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此片楮,以表寸心。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

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

学士读完,国王大哭,三宫流泪,武伤情,前前后后,无不痛心。

国王哭了很长时间,这才问两班武:“哪个敢领兵,前去营救百花公主?”

连问数声,一个个像木雕泥塑的一般,没有一人敢答。国王更加伤心,泪如泉涌。

百官见此,纷纷上前跪倒:“陛下不要烦恼,公主已经丢失了十三年,偶遇圣僧,捎来书信,不知是真是假。况且臣等都是凡人,怎么是那妖怪的对手?想那东土圣僧,既然能从大唐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定有降妖的本事。自古有言,来是非者,都是是非人。可请这长老领兵,前去搭救公主,这才是万全之策。”

国王听这话十分有理,急问三藏:“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