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又到种田时(1/4)

中平二年十月,随着气温的降低,席卷天下的大瘟疫逐渐平息。蒋通又开始了埋头种田的工作。

这一次瘟疫初起时,蒋通在渤海郡实行的各种防疫方法,严酷到极点。当时他只是出于一个医生的本能,按照现代的各种防疫制度执行而已。倒没有多想其他的事情。待到全郡无数的亭长因为观念冲突、本人的玩忽职守被冷酷无情凡事较真到极点的毛玠拿下后,全郡大多数亭长职位就空缺出来了,而当地的豪族和平民一开始又对蒋通的政策不理解,因此拒绝推举新的亭长。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蒋通捡了大便宜:他趁机把自己的家兵、平定黄巾之乱中表现突出的青州老兵安排到亭长的职位上去。一开始,世家大族们还在等着看蒋通的笑话:青州人人生地不熟的空降到渤海来做亭长,下面的老百姓根本就不会服管。结果不久之后铺天盖地的邻郡消息传来,蒋通的声望迅速达到顶峰,连带的这些外地来的亭长也得到了普通平民的衷心拥护。结果,借此瘟疫,蒋通对渤海基层的掌控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和在东莱时他是纯粹的土豪不一样,他现在除了是蒋家家主,坐拥十万余佃客、家奴外。他还是渤海郡的太守,这个沿海小郡原有四十多万在籍人口,整编流民又得十五万。总计近六十万人。这些人,待到乱世一开,中央政府对地方彻底失控后,就等于是他蒋通自己的人力资源了。

在取得基层的控制权后,蒋通一方面鼓励原有的在籍居民垦荒,又亲自组织人手编写垦荒、养殖方面的书籍,命令自己那些担任亭长的老兵,组织人手发展鱼类、家禽、生猪的养殖。又严令各地亭长单纯以原有的土地农作物的产出为征税凭据。新开荒地,三年之内不计入征税田地之中。这样一来,就大大的让利于民,强烈的刺激了自耕农的垦荒、养殖副业的热情。蒋通主政渤海不到三年,全郡自耕农新开荒地数百万亩,原有土地出产获利平均增加两成以上。大多数勉强实现了温饱。

蒋通又组织新收容的十五万无地无产的流民,实行以工代赈。组织部分流民整修全郡的官道、桥梁、城池。部分流民以军事管理的方法实行集体屯田。自耕农阶级有着强烈的局限性,眼光短浅、自私、缺乏纪律性,比起产业工人来说,确实有着阶级落后性。因此,这新收的十五万流民,蒋通就尝试着能否把他们转化为专业的建筑工人和农业工人。从中平三年到中平六年,三年多时间,渤海郡八个县的官道全部改造为两辆马车可以并排行驶、水泥硬化的道路。境内河流,每五千米之内必有桥梁。八个县城的城墙的外皮全部实现水泥硬化,个别军事要冲上新建了大小不一的棱堡。军事管制的屯田面积超过两百万亩。其产出支撑郡兵的日常口粮绰绰有余。

当然,做官,不能一味的讨好小民而忽视了世家大族。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自己的官帽子确实跟小民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是出于自己的良心和理想。想办法创造新的利润点,和世家大族们分享,是出于现实。

蒋家庄园的玻璃生产技艺从出现平板玻璃开始,突飞猛进。到了中平三年的时候,终于生产出了带旋盖的玻璃罐头。蒋通前世作为地地道道的吃货一枚,借此机会,开发出了许多种类的罐头食品。蒋家以罐头生产技艺和少量资金入股,与渤海郡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合伙开办股份制的罐头厂,出产烟熏腊肉类、菜类、水果类的各种罐头。因为加入了大量的味精,罐头的味道鲜美。又因为是玻璃罐头,罐头里的东西吃完后,剩下的瓶子可是前些年炒到一万钱一个的水晶杯。再加上这时候凉州的叛乱此起彼伏,中央政府大量的军队在凉州作战,急需大量携带方便的食品以便在荒地居多的凉州作战。所以,渤海罐头迅速畅行天下。

蒋通的滨海港初步投入使用后,又让渤海的世家大族入股海运,从辽东买马运到徐州、扬州,从三韩买来水稻,卖到以小麦、黍米为主食的冀州、并州。蒋通还把高度酒的销售也分包给他们,也让大家赚得非常舒坦。渤海世家们短短三年时间,赚了个坛满钵满。三年间渤海世家的整体实力迅速从大汉三流世家暴涨到二流顶端。和渤海郡边界线最长的河间国,有很多土地被渤海郡的世家收购。他们对蒋通的好感和信赖也迅速的爬升到了顶端。以至于蒋通在渤海郡内实行的抑制豪强、解放奴隶等挖士族根基的政策。只要不是过分刺激他们的底线,都还是能够忍受。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渤海世家的代表高览高季观对蒋通的称呼,从太守到明公到主公,一年一个样。非常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渤海世家对蒋通的接纳程度。

基层政权抓住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产业工人的队伍开始形成了,也和世家大族取得了谅解。蒋通的渤海新政还有最后一环,军事。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话总结他为什么能在隋末的群雄逐鹿中百战百胜:“无他,唯甲坚兵利尔。”对于乱世,这确实是最靠得住的一句话,本朝太祖也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

所以自己的军队建设,是重中之重。

自己是渤海郡太守,这里又不设都尉。当然是军政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