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苏联解体的一百种姿势(2/2)

,也就是舆论自由,包括官方传播媒介在内。公开性的目的是为预期的经济改革创造条件。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要实现经济制度民主化,要使人民投身于经济改革之中,就有必要公开讨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公开性造成了大鸣大放的局面。公开性的发动者始料未及的是,公开性导致“市民社会”在苏联开始形成,五花八门的政治观点纷纷在传播媒介上亮相,政见各异的松散组织初步形成。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社会主义,亲资本主义的观点,与其他观点一样,公开亮相。谁能用最刻薄的方式批评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谁就能博得许多人的同情。很显然在博取眼球方面,权威和官方力量不如知识分子当中的带路党和五美分。

当真正掌握资源和权力的**特权官僚集团看到自己可以通过推动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合法侵占国有资产,获得与权力匹配的财富的希望时,他们堕落了,特权集团的很多成员显然已经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从他们自己的利益出发,一旦这个社会面临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他们便倒向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使他们不仅能管理生产资料,而且能拥有生产资料,并且可以公开积聚巨额个人财富。除了大大提高他们绝对的和相对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外,他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地位直接传给后代,不必像在旧制度中那样还要靠个人关系网。这种诱惑就如同上帝面前的路西法被地狱的主君撒旦诱惑而堕落一样,他们迅速的成为了搞垮苏共和苏联的主力军。

拥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集团联盟直到1991年仍没有取得统治地位。1990年3月的选举使亲资本主义分子掌握了各共和国的立法机关,当上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市长。这一年7月,叶利钦退出了**,抗议经济改革踟躇不前。经济改革的主调还是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正在改革方向。

1991年,经济“市场化”和企业“私有化”突然成了主要口号。在俄罗斯,“私有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意义模糊的口号。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私有化显然意味着把国有企业变为股份制或个人所有的私人企业,较好的译法是“非国有化”,因为“私有化”这个词在俄罗斯不过是意味着使企业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并没有决定新的所制形式是怎样的。

很多人支持私有化是希望国有企业转变为雇员所有、雇员管理的企业。俄罗斯的大部分左派支持这条道路,其中一些人认为这最终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蓝图。雇员所有制的拥护者实力强大,导致俄罗斯议会在1991年夏季通过私有化法令时加进了鼓励雇员所有制的条款。但是,叶利钦集团反对这种私有化,而渴望按照通常的资本主义的意义实现工业私有化。

经济形势对于从社会主义改革到照搬资本主义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必须注意到目前在苏联各继承国的经济绝境仅仅是不久以前才开始的,当时社会主义的关键制度已经解体。在改革的头五年,苏联的经济还在增长,尽管是缓慢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1985年是0.9%,1986年是4.1%,1987年是1.3%,1988年是2.1%,1989年是1.5%,只是在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才出现负增长,是-3.7%,1991年,据估计国内生产总值-13.0%。1990年经济初步萎缩,很可能是在改革方向上越来越僵持不下的结果。1990年2月,苏共中央决议放弃宪法保障的党对权力的垄断。同年7月,以叶高尔·利加乔夫为首的老近卫军与戈尔巴乔夫公开决裂,同月叶利钦****党。尽管政治形势日益动荡,1990年苏联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农业收成,但是由于囤积大增,一些食品出现短缺。

1991年亲资本主义联盟有了足够的力量,迫使中央控制生产和分配的旧制度瓦解,经济开始崩溃。1991年7月1日,取消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物资部,国家订货和经济计划制度宣告终结。但是,他们还没有力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于是,旧的经济联系被破坏,新的经济联系尚未到位,在生产和分配系统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混乱,中央计划不再协调经济,但是市场力量尚未发育成熟。

经济走向崩溃,加上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各共和国离心离德,联盟解体的阴影笼罩着苏联。1991年夏天充满了危机的气氛。8月政变就是这种种气氛的产物。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