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刷满嘉靖的好感(1/2)

淡青色的烟气里,一袭蓝色道袍的嘉靖皇帝披头散发,敞开的衣襟里露出了白皙的胸膛,那打开的宫殿大门外,一阵冷风吹进来,却是叫这位服了丹药的道君皇帝只觉得神思清明,浑身好不畅快。

待吹过风,散了身上那股燥热,嘉靖皇帝才示意殿内的太监们去关上了大门,然后懒洋洋地躺倒了一旁的床榻上,接着拿起了嘉兴府那边用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密折。

这段时间,应该可以说是嘉靖皇帝最近二十多年来最惬意的一段日子,主要还是图一个新鲜,李芳这个自己身旁的贴身太监确实很知道他的心思,到了嘉兴府后,大大小小事无巨细都会写密折送回来,难得的是他写的虽然是无甚文采可言的白话文,但是看起来却莫名的带感有趣。

一旁服侍嘉靖皇帝的小太监瞧着自家这位皇爷看着老祖宗派人送回来的密折,心情甚是不错,便也不由在旁道,“皇爷,可是那位林先生又有什么趣事了?”

最近,对于这些服侍嘉靖皇帝的内侍们来说,也是过得最舒心的一段时日了,毕竟自家这位皇爷向来喜怒无常,不过自从老祖宗去了嘉兴府后,皇爷却是心情时常不错,而且口中还经常会蹦出些叫他们不解的新鲜词儿来,有时候还会跟他们讲些嘉兴府里的有趣事儿。

“趣事儿倒是说不上,不过却是叫朕心里面痛快儿。”

对于程朱理学,嘉靖皇帝本人确实是没什么好感的,可是这天下的读书人里,有八成是程朱理学的信徒,至于朝廷的官员里,那几乎更是程朱理学派官员们的天下。

当年大礼仪之争,逼着他认爹的不就是杨廷和那群理学的混账行子吗?最后站出来帮他的还是张璁这个被看不起的杂流官儿,从那之后嘉靖皇帝就对程朱理学没什么好感,只不过对于皇帝来说,哪怕他不喜欢程朱理学,可是一来这理学是自家祖宗钦定的,二来这理学也确实有维护统治的功效。

在找不到什么好的替代品的前提下,嘉靖皇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张璁桂萼他们在世的时候,倒还能钳制理学派有所作为,至于眼下的严嵩吗,当个裱糊匠还算凑合,真要他如同张璁桂萼那般不惜性命来变法图强,这老货怕是第一个撂挑子的。

嘉靖皇帝年纪大了,没有了早年的锐气,身边也没有什么既能合他心意又能为他办事的臣子,所以便也只能让严嵩上位,由着严党去把持朝政了。

不过现在吗,这位被世人当做道君皇帝的昏君,却是有了些别的心思,这实在是嘉兴府那边带给他的惊喜有点儿大。

心情不错的嘉靖皇帝,当下便把当日湖心岛上,林河一篇磅礴长文压得理学众生员举人个个鸦雀无声的事情给说了出来,原来那时林河那篇长文却是将科举从唐时开始的各种渊源内容弊端长短一直到大明朝,全都写了个清清楚楚通通透透。

如此这般还不算,这林河一边写,那泰州学派的颜山农便用大白话讲与台下的百姓听,据说那日这林河下笔如飞,偶有停顿,整整三个时辰没有停过,这文章里引经据典,既有史书所载,亦有前人笔记。

那两名举人张桥和张应治看到最后,已经是两股战战冷汗直流了,实在是这位林先生做得这篇文章功力实在太足,眼下这八股文做得好的极少,但是因为八股文字数所限,再加上形式死板,所以眼下这年头科举有所成的人,都是埋首于经义时文,脑子灵活的,背上几十篇时文,能够大致押对题目,这考中便不是奢望。

如此学风之下,哪还有人能静下心来做学问,林河当日那句喷八股的,“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便是这个道理,没错,眼下大明朝的读书人就是有那么坑,虽然说比起太祖皇帝那时候,读书人连前朝国号都背不出来的大儒好点,但是不读史也算是大明朝大多数读书人的通病了。

林河一篇文章压得理学派那些人心服口服,心学的那些门人弟子也是同样,颜钧这位泰州学派的扛把子更是在林河长文写完之后,倚老卖老地和徐渭项元汴抢着为这篇《科举源流考》的文章做序。

当然当时胡宗宪若不是众目睽睽之下,觉得用官位压人显得吃相太过难看,恐怕也是要亲自下场和颜钧这个犟老头肉搏一番的,要知道胡宗宪当年虽然也是进士出身,可是名次不怎么高,至于文坛地位更是休提,林河这篇长文一出,注定是要名留青史的,如此刷名望的好机会,胡宗宪怎么能轻易放弃,就算他文采不行,让徐渭捉刀代笔挂个名也好,可是颜钧这老头实在是战力惊人,便也只能作罢了。

想着当时那热闹的场面,嘉靖皇帝都忍俊不禁不由笑了起来,说起来还是李芳贴心啊,知道第一时间就收了这林先生的手稿,不过这老货说什么要仔细装裱一番后才送到京师来,估摸着是要放在身边多观摩一会儿,毕竟这位林先生的书法也是自成一家的大家法度。

不过林河在这桩事情上,最叫嘉靖皇帝觉得贴心的是,林河在那篇《科举源流考》里把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还有历朝历代用人考试的那些东西说得通透以外,并没有再说什么朝廷当如何改革科举学校八股的东西,而是私底下又写了一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