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十一 为官之道(1/2)
——读《尚德缓刑书》
刚读这篇《尚德缓刑书》的时候,觉得对作者路温舒的名字十分陌生,他好象既不是学大家也不是历史名人,《汉书路温舒传》内容主要以这篇章为主,他的生平很简单:路温舒,西汉巨鹿人,他主要生活在汉宣帝时期,其父为里监门使,算不上官,只是当差而已。其家贫,路温舒自幼牧羊,经常取泽中蒲草用来编织,他的这段成长故事,被选入学二年级的国学经典诵读故事。路温舒始举孝谦为山邑丞,丞是一县管书、谷仓和监狱的官,后迁为临淮太守。他一生的主要政绩是在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当廷尉史,是廷尉的一般官员。我找不到他的生卒年月,所以也不知道他到底活了多大岁数。这也明一个现象,他虽然没有成名,却是一个成功的官员。因为越仕途坦荡,在历史上越是默默无闻,而那些历史政治名人全都起伏跌宕步步惊心。
因为这篇《尚德缓刑书》让一个官吏走入了正史,并有了自己的传记。在这篇章的评论中,大家都在讨论此的司法意义如何超越了时代,如何体现了人的关怀,如何洞察了人性等等。但我却从中看出了路温舒何以在官场上游忍有余地表达观点又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
路温舒由于从事司法工作,看出了当时审判工作中的弊端,于是向上级提出改进的建议。其实这对于现代人来是最普通的一件事,不过就是起草一份调查报告送到领导的办公桌就算大功告成了。路温舒观察问题深刻犀利,有理有据,提出的建议也很中恳。但他的这篇一共一千一百多字,却在前半部分用了四百多字来拍马屁。他旁征博引利用历史知识,从古至今都是一乱一治循环往复,一个混蛋皇帝倒下上帝会安排一个圣人来接班,您汉宣帝就排在一个混蛋皇帝后面上岗,所以你就是那个来听我建议的圣人。他把皇帝捧得舒舒服服晕晕乎乎了以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是深刻地洞察人心,不管他的对或不对,我想皇帝看了这份报告都会心里乐开了花。我读这篇章时不时露出笑意,但读完整篇章却觉得很悲凉。一个很正确高明而又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却要用这种卑微的方式提出,真是黑色幽默啊。
路温舒生活在汉宣帝时期,他之前的几个皇帝,汉高祖、汉帝、汉景帝、汉武帝都是英明聪慧的君王,深谙用人之术,被冤杀错杀的大臣不计其数,所以大臣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不能每天喝茶水看报纸混混日子,又不能畅所欲言所为欲为,不心错了话办错了事都可能身首异处。所以,生活在夹缝中的**官路温舒把正确的建议提得那么心翼翼。
所以从这篇章我们可以看出高明的为官之道,应该满足以下三点:一是让上级舒服是第一要务,所以拍马功是当官之基本功,不管何时不能荒废;二是如果要办成事,对上级不能只靠吹拍之术,有时还得吓唬一下软硬兼施,路温舒就对皇帝:以前秦朝就是因为法制太严酷才灭亡的,咱可不能再那样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第三,一定要对事不对人,路温舒的建议揭露了当时的司法黑暗和内幕,而且得到了皇帝的赞成,但是史书却没有记载他卷入什么政治斗争之中,这真是见证奇迹的时候,再仔细看这篇章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就是没有具体的人名和数字,真是难死纪检委、气坏公安局了。
我想这种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是封建帝王**社会的产物,非常不适合现代明社会,读者朋友切忌模仿,否则后果自负。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扶微兴坏,尊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而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郁於胸,誉谀之声日满於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