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父子局(2/2)

一役被抓了俘虏之后,便一直将曹丕带在身边,有意培养。

“唔,丕儿,为父考你一考,看看这些时日你有没有长进。”见儿子恭顺,曹操多少有些安慰,接过茶盏微笑道:“目下我军已占了兖州三郡,颇有些旧日气象了。依你看,下一步我等该如何是好?稳固地盘还是锐意进取?若是进兵,当先攻占何处?”

曹丕沉思半晌,而后缓缓对道:“父亲,孩儿认为稳固既得之地应是当务之急。不过兖州之地本就是我军所有,濮阳和昌邑有不少大族都支持父亲,再有文若和公达两位先生都是难得的大才,要尽快整顿政务应该不会太难。这番攻克濮阳,驱逐吕布,确是解了我军后顾之忧,但辛锐不比吕布,北海军容甚整,又在巨野和许县都驻有重兵,急切难图。因此孩儿以为若要发兵,当避开北海锋芒,如今东郡已尽在我军掌握,西进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司州近在咫尺。自董卓烧毁洛阳挟持天子迁都长安之后,司州一地便人口锐减,盗贼丛生,颇为荒芜,但这里沃野千里,又有山川雄关之险,若是能取得此地,一来可以剿灭白波贼和黄巾余党,获得大量劳力,二来可以大力发展农耕屯田,使我军粮草富足,三者可连接并州、凉州,大量采购北地战马,壮我军势。以司州为根本,则向东可以出兖州略青、徐之地,向北可以倚仗太行山势,抵御冀州,不出数年父亲便可问鼎中原。”

曹操听闻儿子这一番话,吃惊不小,曹丕虽然有才,但仅凭十岁之龄,断不会有这般见地,沉吟片刻,曹操对曹丕献策不置可否,却皱眉问道:“丕儿这番话,是谁说的?”

“不敢欺瞒父亲,是父亲前时指在孩儿身边的吴先生说的。”曹丕坦诚道,神色不见半点惊慌。

见儿子诚实,曹操心中大慰,笑道:“可是济阴吴质?我只道他学问文章不错,却不想倒是个有识之士,此人有这般见地,正于与志才弥留之际留给我的遗书之言不谋而合,看来倒是值得一用。”

“吴先生时常与孩儿论些时势,孩儿亦受益良多。”曹丕不露痕迹地又捧了吴质一把,可见此子深沉。

“也罢,方今正值盛夏,濮阳又是新定,不宜用兵,待秋收之后,兵精粮足之时,就兵发司州,张杨这个河内太守,做的也太久了些,当初若不是他暗纳吕布,勾结张邈,兖州又怎会丢了?此番若他能顺天应命,改头换面,我便留他继续做个太守,若是仍旧不思悔改,定叫他身首异处!”曹操眼中闪过一丝戾色。

“父亲英明。如此也可告慰戏公在天之灵,只是父亲万万要保重身体,不要过度操劳,孩儿还要追随父亲东征西讨,建功立业呢。”曹丕最令曹操欣赏的一点便是无比孝顺,不管出自真心还是假意,这种诚挚的孝心却叫曹操颇为感动,这也是历史上曹丕顺利成为世子,登上王位的一大利器。

“嗯,有儿如此,为父深感欣慰。走吧,你随我一同用晚饭去,另外回去之后告知吴质,叫他明日便来我府中应卯,我有事要与他商议。”曹操少有地拉起儿子的手,两人一同出了戏志才灵堂,向城守府走去。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