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什么情况(1/2)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像圣诞节不出去约会,在家两更这种的都不算啥。>
许非就见到了一个很不容易的香港武指,徐小明推荐的,姓程,岁数挺大。>
经验足技术好,年轻时从内地跑过去,如今回来混口饭吃。请知名的都不来,一听拍三年,玩闹呢?>
到了下午,演员集中上课。>
今儿讲汉代礼仪。怎么跪坐啊,怎么打招呼啊,有模有样的训练。而在隔壁房间,敞亮亮的大屋子,摆满了各种兵器。>
王导、许非带着几位专家研究武戏风格。>
都说三国写实,其实也有很多功夫,刘关张在新手村拿到满级装备后,招募乡勇训练,那练的都是套路。>
还有长坂坡赵云坠马,再纵身上马那一下,跳的也挺武侠。>
“先说这个感觉,要古朴写实,尽量往冷兵器时代靠。”>
王扶林不太自信,道:“我讲不出具体招式,只能你们编排一段,我看了才知道合不合适,所以你们多受累。”>
“没关系,给三国服务是荣幸。这么着,我先练几招关公刀,您瞅瞅。”>
一位武术家拎起一把关刀,道:“所谓青龙偃月刀,是小说写的。历史上有大刀,多为练习演武所用。>
今天在武术里呢,因为它比较笨重,套路简单,舞起来也很慢。”>
话落,他摆开架势,耍了一段关公刀。>
标准的套路演练,为增加观赏性,加了很多舞花和腾空劈砍,上下翻飞,气势威猛。>
“……”>
王导微微摇头,一瞅就出戏。他搞武戏是弱项,问:“小许,你怎么看?”>
“太繁冗,您能不能简化到底,然后再往上加?”许非道。>
“你的意思是?”对方不太懂。>
“您先简化到几下,劈、砍、撩、挂,一个动作就是一下,然后再串联起来。可以有套路,但我们要将套路做到最少。”>
“好的,我试试。”>
这是马下,马上怎么打?>
三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冲过招,拨马回来再冲。一种是靠近交手,如三英战吕布。>
评书里讲,穆桂英号称一马四刀,就是二马一错蹬的功夫,能劈出四刀——当然三国不能这么拍。>
“首先我想要这个力量感……”>
许老师随便拎了支枪,做出挡的架势,“普通武将砍我一下,我这么一挡。吕布砍我一下,我还这么一挡,那差距没法体现。>
我起码得做出吃力的反应,得让观众看出来,哦,吕布真猛。”>
“明白,明白。”>
“还有细节感。”>
他想了想,继续道:“比如二马对冲,或者二马并驱的时候,俩人打打打,忽然一将中招,应声落马。>
中的这一招,得让观众看清楚。”>
这是他最想吐槽的,三国里像这种来回冲的马战,几乎每次都拉中远景。行,为了让观众看清怎么冲的。>
结果当当当打了几招,忽啊的一声,镜头甩到地面,一将已然落马。>
这就忒糊弄了!>
许非讲这个意思,几位连连点头,“懂,懂!”>
“最后一个,关键戏的处理。>
比如斩颜良诛文丑,书里写‘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
这一刀不能平平淡淡,也不能像武侠片那样飞起来,这刀怎么表现?需要诸位费心。”>
“……”>
王扶林听他提的三点要求,觉得可以,道:“我们至少时间是充裕的,大家好好研究一下。尤其最后一项,书里写的精彩,我们拍的平淡,确实也不像话。”>
“既然写实风,招式就那么几下,但气氛可以做足。”>
程武指首次开口,道:“我在香港进过很多组,拍那些英雄戏,他们不都是会功夫的,但拍出来也好看。>
像斩颜良此类的,想拍好起码需要两三台摄像机……我,我系……”>
他舌头突然在普通话和粤语间打结,许非乐道:“没事没事,您会画分镜吧?先画出来,叫上导演、摄影一起研究。”>
“对,有想法就是好的,就怕没想法。”>
许老师没做太大改动,强调实感,强调细节感。而王扶林听了半天,不知不觉也增加了点信心。>
……………………>
许非在丰台呆了几天,跟一帮大汉同吃同睡,激情四射。他人缘特好,待朋友真诚,总给大家买吃的——主要是后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