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半年总结(1/2)
“我来吧。”>
星河的一位负责人先开口,道:“李纯波的《小芳》,四月中发行,到今天三个多月。>
累计发货五十余万张,另有追加订单五十多万。等把这些都发出去,约莫十月前吧,能有一百万出头的销量。”>
末了还补充一句,“我说的是正版啊!”>
众人笑,备受鼓舞。>
八十年代,卖一百万张跟玩似的,二百万才算顶级。九十年代缩水,一百万就算大佬,五十万算一流。>
李纯波就像块招牌,活生生戳在那儿,证明星河的实力。>
“甘苹的《大哥你好吗》同期发售,后续订货比较平缓。累计销量四十余万张,手头有十几万的追订。>
不过画册卖的好,卖出去八万多册。”>
“黄格选的《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7月7日发行,累计十五万张,手里有七万追订。”>
“陈铭的《雾里看花》准备发行,苏总将《白天不懂夜的黑》留到了下张专辑。>
谢东的专辑还在收歌,郑筠预计明年发行,高枫仍然情绪稳定。”>
“《小芳》到一百万的时候,准备一场庆功宴。>
黄格选启动宣传期,流程照旧。>
李纯波和甘苹可以叫回来了,哎对了,有商演找么?”>
“特别多!”>
“什么报价?”>
“甘苹每场5千,李纯波1万5,唱三四首歌。听说毛宁、杨小姐好像是8千。”传媒的工作人员应道。>
“谁联系的?”>
“一个穴头,叫宫庭海。”>
九十年代虽然有经纪人,但制度不完善。>
所谓穴头,就是带明星四处走穴的家伙。他们跟经纪人的区别,是主动跟商家谈演出。>
比如几个歌手,这段比较闲,就跟着穴头跑。他们负责找地儿,谈价钱,然后抽成,一跑就好几个月,到处溜达。>
所以得让歌手信任,才能做大。九十年代有四大穴头,宫庭海是其中之一。>
“你们怎么想?”许非问。>
几人互相瞅瞅,王晶花忽地举手,道:“我觉得这个钱,应该我们自己赚。”>
“对,用您的话说,干掉中间商,要谈我们自己谈。”>
“可我们就是中间商呀?”>
“……”>
许老师一乐,道:“陪歌手走穴不容易,得八面玲珑,四方周到,你们能行么?”>
“没问题!”>
“我们可以的!”>
带歌手的有三个经纪人,王晶花是小头儿,底下有俩男的。>
“那好。等他们回来,你们找几个就近的,先演几场。尽量挑城市,偏远的地方少去。”>
许非转向星河的人员,问:“田振那边怎么样?”>
“田振口头已经答应了,她希望按专辑签,不按年限。>
她现在全是国家级活动,上半年赴美国慰问留学生,9月份还得去欧洲六国,11月得去日本……她说到明年初,能复出歌坛。”>
“可以,但你们要签在三张专辑以上。刘焕呢?”>
“刘焕也差不多,都希望按专辑签。”>
“可以。”>
许老师揉揉鼻子,《人在纽约》的原声带卖了一百多万张,全便宜京台了。>
“阿毛呢?”>
“阿敏姐最爽快了,随时能签。”>
那就妥了,这三位坐镇,心里有谱。>
许老师非常愉悦,叮嘱道:“你再帮我找一个叫矮大紧的家伙,我不知道他在哪儿,不过是清华学生,搞了个破乐队叫青铜器,你顺着线索找。”>
星河的还没开口,传媒的神色古怪,道:“许总,您说的矮大紧,是不是长头发,大脸,自认不羁实则邋遢的那种风格?”>
“对对,你认识?”>
“他跟人合伙开个广告公司,负责写文案,我们有时候活太多,就外包给他们。>
接触过几次,挺有才华的,一天开个破林肯,整个机还挂大哥大上。”>
“……”>
…………>
服装方面,五家店全部开张。>
影视方面,张家译、刘义君主动来投。许非正想招几个男同志,有点阴盛阳衰了。>
《欢喜姻缘》、《过把瘾》将在下半年陆续上映。明年已经确定要开四部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甘十九妹》、《青衣》,以及一部都市偶像剧。>
人才不够啊!>
他急需能独当一面的制片人,可这东西不是请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