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请客(1/2)
6月,《电影管理条例》公布。>
这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电影行政条例,7月1日施行,文本遍发大江南北。非常保守,未有什么突破。>
不少人看了就读出两条有用的:>
制作、发行、上映都要施行许可证制度。我们常见的龙标,指的是公映许可证,现在还没有龙标,就在片头把证一贴:>
“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电审故字(1983)第404号”>
而另一条则是:放映单位年放映国产影片的时间,不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间总和的23。>
保护不保护?非常保护。>
但大方向就错了,本想提高电影产量,结果逐年跳水。>
…………>
许非在象山待了一个多月,见了不少人。>
最意外的是许鞍华,受谢晋邀请,过来帮忙。俩人交情很早,当年谢晋拍《芙蓉镇》开座谈会,找些作家、导演提意见,香港的发行公司派她参加。>
许非跟她见了面,也算认识了。>
到六月时,严打过了一阶段,这货才动身回京。>
话说他年初加入中国会,搭上陈东生的生意伙伴,一位叫王焱楠的女士。送上门合办了一本时尚杂志,请邓勇锵做艺术顾问,开设专栏。>
这年头哪有时尚人才,招了些美术、摄影、服装、外语专业的员工。先出季刊,一年出四期,内容就是转载国外信息,外加帮品牌打广告。>
相较耐克、阿迪、真维斯这些,顶级奢侈品进入中国都比较晚。目前有、路易威登之类,香奈儿、爱马仕啥的还没影呢。>
不过大都汇在积极联系,邀请入驻,回应比较强烈。因为大都汇有优势,一城一城的攻占,如果品牌捆绑,也会一城一城的发展。>
再说这本杂志,许非连名都没改,就叫时尚芭莎。>
靠广告营收,定价20,走中高端路线。为啥出季刊呢,一是没经验,二是品牌按季出新款,正好能对上。>
创刊号计划在夏末,介绍秋季流行。>
时尚从诞生以来,就跟明星密不可分,今天的工作便是拍创刊号的封面、封底、内页。>
“三位这边请!”>
“张小姐,巩小姐,请跟我去挑选服装。梁先生先休息一下。”>
梁佳辉点点头,往沙发上一坐。面色古怪的张蔓玉和巩丽走到试衣间,刷的一拉开,满眼华贵。>
差不多能有二十件旗袍,或雍容富贵,或清素淡雅,或热情似火,或内敛保守……>
“都是为两位量身定制的,一会拍照用,拍戏也会用到。两位可以各挑五款,不限风格,我们先拍照。”>
“,谢谢。”>
张蔓玉愈发古怪,莫名其妙的过来拍杂志,还是大陆的时尚杂志,不过一看名单,明白应该为电影预热的。>
她跟巩丽同属泽东公司,但并不熟,十分客气。俩人挑完出来,就听一阵低音炮般的笑声:“梁先生,久仰久仰!”>
张蔓玉抬眼,认得,叫姜闻,大陆非常着名的演员。>
老姜对上某人怂,对旁人可霸气外露,大步过来:“张小姐,幸会!”>
“姜先生你好。”>
她就觉握手的力气很大,稍稍顿了下,而后松开。>
“你怎么才来?”巩丽老熟人。>
“有事耽搁,怎么着,开始了么?”>
“我们正在准备,请四位先化妆。”>
工作人员引到化妆间,开始捯饬。要拍复古、流行两组,从品牌借的服饰;两位女士另有一组旗袍,是伊莲和上海滩赞助的。>
“今天本来有五个,再加一葛尤。不过后来一想,葛尤这种气质跟时尚不沾边,人也在美国拍戏,就别回来祸害眼球了。>
所以就咱四个,你看张小姐,风华绝代;巩小姐,国色天香;梁先生也是潇洒倜傥,我勉强中规中矩凑一数。”>
别以为老姜天生祖安,会说话的时候可会说了。>
“哈哈,你也是威武霸气啊。”>
梁佳辉80年代就来内地拍戏了,笑道:“我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非常精彩。”>
“嗯,这部戏很棒。”张蔓玉点头。>
就怕没人说,一说就有话题了,气氛还算融洽。>
刚化好妆,门外进来仨人,许非、王焱楠、邓勇锵,却是来探班的。>
香港人自然认识邓勇锵,连忙招呼,又寒暄一番。那俩位露了下脸,一会就走了,许老师留下陪同。>
“aggie你再靠近些,巩丽稍稍抬头,似看非看。”>
“坐着,腰拧起来。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