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6章:亲情不要博虚名(1/2)
第0466章:亲情不要博虚名
在冶州地区,解放前有厚葬的习俗!也就是本着厚葬为孝、侍死如生的原则,对死者举行隆重的葬礼!即便是穷苦人家,为了不让乡邻们说三道四,也会拼了命地厚葬,甚至是完全不考虑活着的人还要生存而进行盲目的攀比。这就造成了那些在父母去世的时候,没有经济能力举行隆重葬礼的人家,一旦后来发达了,也会不遗余力地对父母进行迁葬,以此来告诉亲戚邻居,自己发财了,有了厚葬父母的孝心了!
其实,我本人对此是比较反感的!尤其是反对那些盲目攀比式的厚葬之风,甚至已经变味的喜剧色彩的奢葬之风!当然,正常的丧葬礼仪,我是赞成的,这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尊重和缅怀,也是数千年中华孝道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比如,不管什么人去世,也不管过去此人所作所为如何,更不管自己跟他有什么过节,死者为大,全村壮劳力都主动前往帮忙,缝制寿衣、筹办丧礼、告知亲戚、挖墓坑和做棺材。
再比如,人去世后,在自家客堂将死者留存三天,以便接受乡邻和亲戚们的跪拜和家人的哀伤!
又比如,从人落气到入土,先后要经过烧铺、更衣、停灵、报庙、送程和埋葬这一连六个丧葬规制程序。这既是对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这都是应该的,必须的!
下面大家跟着我来看看张笑天是如何迁葬他的父母的,就可以从中窥见冶州的丧葬奢靡到何种程度!当年的张小敏葬于九十年代,张家很是艰难。张小敏和姚青都是酱菜厂的老工人,厂子早都破产倒闭了,他们早就没有正式营生了,完全依靠张小敏到白沙镇姚青哥哥姚松家的木器厂押运木材来勉强度日。后来,张笑天在卢金巧的帮助下开上了出租,暂时挣了几个钱,开始好景不长,张笑天就沉溺于酒色和狗肉朋友,也没有落下几个钱。而且此时还有张笑天的妹妹张晓楠需要上冶州卫校花钱。
可是,偏偏就出现了张笑天醉驾肇事逃逸这个事情,大家可想而知,张小敏为何在张笑天入狱不久就撒手人寰?还不是活活气死的!
而此时的张家,外面需要赔偿人家受害者的巨额钱财,里面还需要供养张晓楠上学,还有一家人的生活费,全都落在姚青这一个柔弱女人的身上了!哪里还有钱来厚葬张小敏?甚至,为了能够得到冶州市的殡葬奖励,姚青竟然响应了政府的新殡葬改革,将张小敏火葬了,然后用一个政府免费赠送的骨灰盒将他安葬在冶州城西的公募园。由此可见,当时的张家是多么的艰难!
在零八年姚青突然暴毙后,原本生活条件好了的张笑天和张晓楠是准备将母亲好好厚葬的,结果,当时的张笑天因为母亲参与名仕公司的拆迁活动,惹恼了金日集团的王庚,受到了王庚的训斥影响了自己的前途,而耿耿于怀,借口父母俩不应该厚此薄彼,跟妹妹张晓楠大吵了一架后,将母亲姚青也火葬后,用同样低廉的火葬盒装殓后,直接放在了父亲的身边。
正是这样,张笑天觉得,自己的父母亲安葬的过于寒碜,他们在九泉之下对自己心生不满,才会让自己在这个越来越红火的时刻,突然就麻烦不断,灾祸临头。他决定要大操大办,就像父母刚刚过世的时候一样。要专门将父母的骨灰盒从公墓园中迁出来,运到几十公里外的榆阳镇张家湾村来安葬!
因为父亲张小敏年轻的时候,曾经是全村人的骄傲,是全村唯一一个吃商品粮的公家人。这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绝对是不得了的事情!全国所有地方都实行的是严格的城乡二元制,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就好像皮鞋和草鞋一样泾渭分明,也是全村人艳羡的对象!所以,每次父亲带着母亲和兄妹俩回乡,都会得到乡亲们夹道相迎翘首相送,绝对是风光的不得了!
谁知道,几十年风风雨雨过去了,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那种严苛的城乡二元制被逐渐打破了,农民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被束缚在村里的一亩三分地上,他们三三两两地走进了城市,或者当了建筑工人,或者在饭馆商店当上了服务员,甚至有些头脑活络的人,竟然进城开了店办了公司!过去那种城乡完全割裂的局面被打破了!农村人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城务工,甚至随着房地产的发展,也可以在城里置业安家了!过去城市人的那种荣光再也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对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不如他们的原住民的蔑视和嘲笑!
张笑天家就是这个被张家湾村民嘲笑的对象!昔日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没有了,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城市破落户,这种感觉,仿佛是从天上一下子坠落到地下。难受极了!痛苦极了!这也就是张小敏自从酱菜厂破产倒闭后,再也没有回过张家湾的主要原因!无脸见人呀!房子破破烂烂,一家人没有正经营生,儿子不成器游手好闲,这样的落魄景象,哪里如人家村里先富裕的那一群子人?
张小敏可能到死也不会想到,自己那个不成器的儿子,竟然交了狗屎运,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居然有了一套137平米的大房子,有了一家年收入上千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