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莫文琳:我这个第三作者还真是实至名归呢(求订阅)(1/2)

下午两点,魏兴思突然出现在216门口,说道:“许秋,韩嘉莹,你们俩那篇的审稿意见也已经返回,我转发到你们的邮箱了。”

许秋点头应下,这篇文章他和和韩嘉莹是共一,学妹排在了他的前面,因为涉及的体系是22:,而22主要是学妹开发出来的,三作挂的是莫文琳。

许秋打开电脑,和韩嘉莹一起查看审稿意见,莫文琳也拉了个凳子坐在后面围观。

浏览了一遍审稿意见后,许秋发现这次学妹的这篇比他刚被接受的“运气差了一些”,遇到的审稿人比较严苛。

虽然三个审稿人给出的意见都是正面的,但是修改起来比较麻烦,最终编辑的意见是大改,期限二十天。

1#审稿人要求补充共振软射线散射(-o)表征测试。

这个测试,许秋在一些国内同行发表的文章中偶尔能够看到,也知道去魔都光源就可以测试。

不过,-o测试的线站和不是在同一个线站,需要单独申请机时才能够测试。

和用到的10或18千电子伏特的硬光不同,-o用到的是284.8电子伏特的软光,主要用来表征薄膜中的相分离信息,也就是可以测试得到相区的大小。

对于传统富勒烯衍生物的体系来说,激子扩散距离通常在10纳米的尺度,最佳体系测试得到的相区尺度通常在10-20纳米左右。

审稿人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是,这种新的高性能非富勒烯材料,会不会在相区大小上有什么独特的表现。

这倒是给了许秋一个之后研究的思路,不过现在手里没有机时,显然是来不及测试了。

每年3月份、9月份,光源会审批两次申请书,他们应该能赶得上9月份的那一场审批,审批通过要测试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想到这里,许秋转头说道:“莫文琳,你来撰写一下-o的申请书吧,我等会儿把之前申请的模板给你,你把里面的替换成-o,再替换一些描述即可,比如把‘表征分子堆砌结构’改为‘表征相分离形貌信息’,只要完成首次申请,日后就可以通过发文章申请奖励机时实现永动。”

莫文琳点头应和:“好的。”

韩嘉莹问道:“这个意见怎么回复呢?”

许秋不假思索道:“只能先应付过去了,可以这样回复,我们非常感谢你的意见,但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测试巴拉巴拉……”

2#审稿人表示“恭喜又一非富勒烯体系的效率突破10%”,然后要求“出具电池器件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第三方检测报告,这确实是个问题,现在效率只有10%其实还好说,之后如果效率进一步提升,试图打破世界纪录,没有第三方检测报告的话,别人不一定会认可。

一方面,不同实验室的测试方法、测试条件都不完全一样,难免会产生类似“你的12%真的是12%吗?”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数据造假。

毕竟一根-曲线,如果从负0.2伏特扫描到1.5伏特,以0.02伏特为间隔,也不过85个数据点,想要造假太容易了,随便“优化”一下,效率翻个倍简简单单,而且光从数据上也根本看不出来是假数据。

像之前徐正宏课题组体系的10%、11%效率,也都是送检过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审稿人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像之前许秋11那篇就没有被要求送检。

但搞科研嘛,还是要尽量做到完备,别人不提那是别人的事,自己做的工作还是要尽可能的扎实。

不然,一个全是漏洞的工作,哪怕结果性能再好,也会让人产生怀疑:“会不会是测试过程有问题,或者干脆就是假数据”。

关于国内的检测机构,许秋也是有所了解的。

最大的就是位于京城的国家计量科学研究院(),这是国内规格最高的检测机构。

像他们清北大学以及中科院的臧超军、卢长军,都在京城,过去送检就比较方便;

而像魏兴思这样远在魔都的,如果送检到,最快的是坐高铁,路上都得五个多小时,器件效率一定会有所损失。

许秋本来打算退而求其次,送检魔都计量科学研究院。

结果发现这里不能进行有机太阳能的光电转换效率检测,属实有些坑……

而其他许秋所知的,可以做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基本都在国外。

没办法,只能强上了。

许秋转头吩咐:“莫文琳,组织交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样品制备以及京城出差。”

“好呢。”莫文琳表面微笑回应,内心暗自吐槽:“我这个第三作者还真是实至名归呢。”

许秋登录网站,看着送检流程图,上面写着检测报告通常要10-15个工作日才能到手。‘这也太久了吧,文章大改期限只有二十天。’

然后他仔细一看,10-15个工作日的是仪器检测的时间,而太阳能电池器件这种,没有标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