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陈婉清和段云的毕业准备(求订阅)(2/3)

给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6月5日前,完成论文答辩工作。”

从4月10号到6月5号,有接近两个月的答辩时间。

这个准备时间还是蛮长的,许秋估摸着,主要是为了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比如论文评审不通过,需要修改论文,答辩不通过,需要修改论文或者二次答辩等等。

“6月6日,提交材料到材料系教务处,包括纸质版学位论文2本、学位申请书1份、学位论文评阅书、学位论文评分表、学位论文评分表、答辩委员会表决票、答辩会议记录和决议书、培养手册……”

提交的材料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大多数都要放到档案里面,因此需要手写材料,比较麻烦。

接下来,田晴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她本身做的实验并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结论。

不过,送样到芬兰ronald团队那边,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ronald团队他们通过新型celiv测试手段,成功构建出叠层器件的器件结构、界面电荷复合情况与器件性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找到了传输层材料的选择与界面电荷复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对于最终器件性能的影响。

基于这些结论,已经足以讲出一个故事。

于是,田晴开始整理文章,打算投《自然·光电》试一试。

虽然她投《自然》大子刊属于是“往高里投”,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有一定中稿几率的。

毕竟,这个工作是背靠许秋之前《科学》文章的,也算是在蹭自己课题组的热点。

科研圈里的马太效应同样非常的明显,讲求赢者通吃。

比如,钙钛矿、石墨烯领域火起来后,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发现,也可以发表高档次的文章。

现在,许秋已经把有机光伏领域的热度做起来了,与之沾边的交叉工作,地位同样会水涨船高。

许秋这两周几乎没有做实验,他专心码了两周的文章,终于拿到了《自然》文章的初稿。

现在距离月底还有十天的时间,在前往漂亮国参加mrs会议之前,把这篇《自然》文章改好,投出去并没有什么问题。

组会上,许秋通过t,展示了《自然》文章中经由田晴润色过的四张正文的图片,讲述了一番自己的行文思路。

有机光伏团队里的其他人,这两周来,基本上也都是辅助许秋做实验,并没有展开自己的工作。

韩嘉莹带着徐心洁,主要负责器件制备,经过不同批次的十批器件进行重复性实验,现在二元单结l6-cl:y20体系的最高效率已经做到了18.27%。

同时,学妹还负责了各种概念型器件的制备,包括柔性、大尺寸、半透明、刮涂等器件,并拍了一些实物的图片,拼接完成后放入了许秋的正文当中。

邬胜男带着殷后浪、范文堂他们,主要负责各种表征测试,包括cv、gc、nmr、tem、afm等等……

虽然大多数表征测试的图片和描述都无法放入《自然》正文当中,但测试还是必须要测试的。

因为档次越高的期刊,对于数据完备性、可重复性的要求就越高,所以一些文章出现支持信息的内容比正文还要多的情况,也非常的正常。

比如,这篇《自然》文章,许秋放在支持信息里面的内容,就一共有27张图片和表格,5000多个单词的描述部分,12篇额外的参考文献……

正文才五页的篇幅,支持信息的页数就有十多页……

莫文琳先是跑了一趟nim,拿到了第三方检测的结果,最高效率的标定数值为18.0%,与实验室中测试出来的结果相当,表明实验室测试出来的数据非常可靠。

当时,负责测试的nim小哥看到测试结果都惊呆了,当场表示:“你们课题组这是坐了火箭嘛,性能提升的幅度这么夸张?!”

前些日子莫文琳带过去nim标定的早期y系列材料,效率最高也不过15%出头,现在转眼间才过去一个月,就直接冲到18%了,确实让人不得不服。

组会结束后,魏兴思把许秋和吴菲菲留了下来,说道:“上午刚收到系里的通知,需要我们做一下实验室的安全信息牌,以及固定资产清查……我把邮件转发给你们了。”

许秋和吴菲菲相视一眼,点头应和道:“好的。”

随后,两人返回401s房间,一同查看邮件。

安全信息牌的话,首先要填一个魔都综合大学实验室安全信息牌,包括实验室名称、课题组负责人&am;联系方式、实验室安全负责人&am;联系方式、实验室安全员&am;联系方式、校内应急电话。

然后,要把填好的excel表格回复给院系,院系会把信息牌打印出来,领取后就可以挂在实验室的门口。

课题组负责人,以及实验室安全负责人,肯定是魏兴思。

实验室安全员的话,一般是学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