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番外六(3/6)

百姓唾弃、诸侯灭杀。”

“别看这会儿吕布得了武勇冠天下的威风,他的名声,可差得跟掉进臭水沟里一样了。别人是畏惧他,惧他手里锋利沉重的刀戟,惧他背后横行无忌、残忍无情的董卓;却更恨他,除了他的老部下们,根本无人会尊敬他。”

“所以燕清真的是非常聪明,在他眼中,董卓这野心膨胀过度、荒淫无道、死期将至的上司,其实是吕布可以利用的大好机会。”

“他看穿了司徒王允针对这对养父子具都好色的弱点、精心设下的美人连环计,告知了吕布,让对方不受蒙蔽的同时,也在吕布心中树立起了他料敌先机的形象,渐渐对他多了信任。”

“吕布这时候的身份,无疑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董卓虽瞧不起他,却也不防范他,由他反水刺杀,风险无疑最小;朝臣虽对他恨惧交至,最关键一环,却还得利用他才能达成。”

“在将计就计下,燕清指导吕布进行反客为主,假被王允养女迷惑,然后在王允继续欺骗董卓时,抢先联系了惶惶不安、度日如年的皇帝刘协。再在朝上发难,打出为清君侧而大义灭亲的旗号,杀了倒行逆施、横行跋扈的董卓,成功重获朝廷信任,打出匡扶汉室的正义旗号,一举洗清自己遭千夫所指的恶名,摇身一变,就成了天大的忠臣。”

教授感叹道:“燕清所定下的一手以逸待劳、将计就计,可谓是精妙绝伦,不仅成就了吕布,让吕布脱离进退维谷的困境,也成就了他自己。”

“要是让董卓知道,他的项上人头,竟成为了这个一度默默无闻的寒门士子一惊天下的踏脚石,怕得气活过来。”

曹章不知不觉地,就听得入神了,这会儿听得有人问到:“那除了正义的虚名以外,他们还得到了什么实际上的好处吗?”

教授爽快道:“当然有!前面就曾经提过,董卓畏惧联军讨伐,从洛阳脚底抹油时,不但带走了大汉天子这个彼时是政治层面上的无价之宝,也卷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

“要知道董卓可不是普通的暴发户,他的富有,纯粹是建立在汉王朝多年以来的积蓄上的。除了刮干净国库和皇帝私库外,他还做了许多历代皇帝都不可能去做的恶事。看谁家特别富有,就给他随便安个罪名,抄家灭族,只为把财产收为己用。而他在走之前,还将皇陵挖掘开了,连死人的陪葬品都不放过!”

“《初燕志》中就有明确指出,吕布在抄了董卓囤积宝贝的郿坞之后,得到了哪怕今后只进不出,也足够全军吃上三十年的粮食!”

“三十年,这可是整整三十年啊!尤其在烽烟四起、自然灾害频发,瘟疫肆疟的东汉末年,这是个丰厚得不可思议的积蓄了。要知道当时公认最富庶的冀州,所持有的粮食,也只是吃十年而已,但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个非常了不得的概念了。”

三十年!曹章咂舌:这都得发霉了吧?

“当然,冀州的十年存粮,指的是能供一整个州的人来吃,而董卓屯在郿坞的存量,做的打算,就只是喂饱他那些不事生产的爪牙了。”

“董卓辛辛苦苦搬空了汉王朝的仓库,想着就算吃了败仗,也能在郿坞衣食无忧地龟缩三十年,却不想最后是统统便宜了那个在他眼中、只靠些小恩小惠就能打发走的家奴。”

“在吕布捡了这么个大便宜,还得了个大好名声,正称得上是名利双收、春风得意的时候,燕清却始终非常清醒,而且他深谋远虑的一面,又展现出来了。”

“他劝说吕布,千万不要接受朝廷任命的任何官职,哪怕王允承诺,由他担任太尉、甚至是大将军,由他主持朝政,自己去为辅佐,也不能同意。”

“因为大汉朝早在董卓进京那年起,就名存实亡,不过是个空壳了。对它,可以远远地进行保护,得到忠君爱国的美名;要是留下,就会处处受人制擎,被吆三喝四,难施拳脚。”

“吕布这会儿已经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言听计从,就差奉若神明了。听了这话后,二话不说,就采纳了他的建议,马上收编了董卓残部里的精锐,自请去讨伐叛逆,进驻豫州。”

有人又问:“但从董卓那里搜刮来的财产,全被吕布纳为己用的话,朝廷就不会有想法吗?”

教授轻咳一声:“根据史上记载,当时的收获,吕布是与朝廷对半分的。当然,抵达郿坞先发制人,清理董卓残党,出大力的是吕布军,清点战果的也是吕布军,而忠于皇室的皇甫嵩带着御林军则姗姗来迟,几天后才赶到……要说真分了一半给朝廷,那多半是假话,吕布中饱私囊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要真有那么多粮食,就算刘协花的大手大脚,也不可能只撑到蝗灾到来的那一年就告罄了。居然让堂堂天子只能喝稀粥,百官差点啃草根去!按我的猜测,恐怕只有三成吧。”

听众忍俊不禁,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

“好狡猾啊!”

“这样很好啊,自己辛辛苦苦打得,凭什么让给压根儿没出力的别人占大头?”

“就算给了刘协,也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