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五章 树旗3(2/2)

意,听到于志龙敲门,忐忑不安得开了门,见这些入城的贼寇居然客客气气的只买了茶叶和宣纸,而且还以银两付账,不由得啧啧称奇。

一路上于志龙见一些蒙色权富之家已经开始被将士们查抄,男仆女婢等皆被就地还其自由之身,蒙色亲族等人无分男女老幼则被绑执,驱赶出宅,集中到县狱关押。其家资等尽被收缴。于志龙不时见蒙色人等中杂有一些幼子,面对凶神恶煞般的破家之人,或哇哇啼哭,或满脸惊恐神色。个别性格桀骜的蒙色男子不愿被拘,竟然挺身反抗,直接被士卒们强行捆绑,拖行至大街上,当众斩首!鲜血噗得溅起老高,惊得围观的民众不由纷纷退步。

当然围观者中也有叫好之人,毕竟这些大户日常欺凌汉民的事情多了去了,今日遭遇在人们眼中不过是因果报应而已。

于志龙微微皱眉,这种血腥场面他素不喜,虽然被绑之人并非全是有罪者,但是既然汉家百姓已经受虐多年,今日蒙色人等有此结果也是报应。

按照万金海等人意思,除了奴婢外,这些人应是全部被斩杀,不过于志龙觉得杀性太大,建议还是留下妇孺,多造杀孽总不是好事。

刘正风等琢磨了一番后才终于决定:男子皆不放过,无论其年纪大小,女子倒是可以留下为婢为奴,毕竟自己现在做了老爷,身边总是需要人侍候的。而营中士卒也需要发泄,到时分派一些女子至军中为妓亦可稳定军心,毕竟那些汉子不可能一直在城内逛青楼。

在世人的观念里,家族的延续必须是男丁,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生下一个男丁,男子可以光明正大的休妻另娶,或纳妾;而女性更偏重是一种繁殖后代的母体。家谱中只是给其列出出生日期,而姓名往往不过是某某氏,嫁于某某家某某子,再想继续查找这个女子的信息,就必须到其夫家的家谱中翻阅了!

在部分县里差役的带领下,天一亮就开始对城内的各家蒙人大肆搜索,按照计划,明日会集中处决这些蒙色权富之家的男子,若是些小户人家倒是不必过刀了。城门虽然开放,但是城门看守将严加盘查过往之人,没有坊官等的身份出具不得外出。

有元时期,在县一级下面设立两套行政结构:城里实施坊里制;城外乡村实施村社制。坊里制于城内分若干片,名曰隅(如东西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隅下设坊,置坊官、坊司。坊下设里或社,置里正、社长;有的设巷而不设里,置巷长。城外县下设乡,置乡长;有的设里正而不设乡长。

想到可能会有数百人丧命,于志龙亦是无奈。这个时代的执法动不动就是灭族,株连,一次往往牵连数十人,数百人,其中绝大部分人皆是无辜,只因一件谋逆、造反或触怒帝君之事而遭飞来横祸,这份冤情真真无处述说。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当世时宗族观念极盛,除了君权能够直接对各省、腹里的大小城池有着无以伦比的莫大威力外,到了乡村,特别是偏远之地,主要行使统治力量的却基本是乡族之权,故自古就有皇权不下乡之说。在乡村宗族管理乃理所当然,例如偷奸女子被浸猪笼,完全是族里自行处理,官府不究。

这种根于血缘的宗族管理,往往导致族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斩草要除根的观点就自然产生了。这与后世的法理观念完全不同。

于志龙不是圣人,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的道理还是懂的,倘若失败,自己这些人的下场绝不会好过他们!再说现在不是做烂好人的时候,眼见这一天天过去,益都的鞑子大军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杀过来,这些事自己根本无心也无力去管。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