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三合一(补上之前的)(6/7)

听,便全家出动去闹。

刚到渝城便听说李旻然被赶出来是自作自受,他违背誓言,与人偷情,和离书没成亲前就签好了。

如今他是什么也没落到,光屁股被赶出来的。

有人说孟回是妒妇,说她绝情。也有人说人之常情,说她有先见之明,这才没让家产被人谋去。

李家人一听便知道被骗了,也顾不上去闹去讨公道了。

着急忙慌的赶回了下溪村,到了家才发现,李旻然不见了。

家里的被翻得乱糟糟的,藏银子的地方也叫他刨开了。李婆子一屁股直接坐在地上,哭天喊地的抹起了泪,怒骂自己儿子不是个东西。

李家的事沸沸扬扬的被传了一阵。

李家人也没敢去找孟回闹,怕被唾沫星子淹死。

银子虽然没了,好在置办下来的田地还在。

李家人的日子虽没了先前那般宽裕,可也比李旻然没和孟回成亲前好太多了。他们没有去闹,一方面现如今日子过得去,怕被人骂。连累家中子孙的亲事。一方面是他们的孙子还在孟府。

虽说和离了,可她孟回还能不让亲爷亲奶去见孙儿,和孙儿亲近不成!只要把孙儿拿捏住讨好了,这以后还愁银子?

整个孟家,最后不还得落他们李家身上。

李家众人想当然的以为着。

……

孟回后半辈子都没有再有过成亲的念头。

听说李旻然仗着那副好皮囊和秀才身份,又傍上了另一户人家。

当然这些都与她无关。

她很忙,忙着养儿子,忙着做善事,忙着开铺子挣钱。

忙着办义学,办妇幼堂。

义学教人读书认字,但不会要求人死读书,有天赋的会被孟家资助继续进学。天赋一般,品性不错的若是愿意会被送去孟家的名下的铺子田庄做事。

剩下的,字认差不多后,便会自行离去。不走也没用,教授他们的先生也不过只是个老童生,再多也教不了他们什么。

妇幼堂旨在助人,给那些被休了无处可去,无家可归的无助妇人,一个临时落脚的地方。给那些被人丢弃的婴孩一个长大的机会。

是善举善事。

但妇幼堂不留闲人、懒人。每一个进入妇幼堂的人都得自食其力。

孩子们年岁大一些便也得帮着做事,明白人世间的真实残忍。

孟回不希望养出一群不知人间疾苦的,好高骛远的人,那不是善,是恶。

孟平远十岁那年,孟氏的生意趋于平稳,字已经认得差不多但无意再进学科考的孟平远便跟着他娘天南海北的走。

走得地方多了,懂得也比一般人多,看得也比人远。

孟平远,别名四海,小小年纪就显露出惊人的经商天赋。十六岁那年向他母亲借了一笔银子,从妇幼堂挑了愿意跟着他的人,然后创立了四海商行。

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开始平稳下来,再后来几乎人人知道四海商行,南来北往,货通四海。

四海商行渝城起家,贯通东西南北,通盛京繁华,达江南富硕,更甚西北贫瘠地等等。

……

庚庆四十年,已经是银丝染头的孟回走了。

享年六十九。

高寿之龄。

孟回没给孟平远留下什么家产,她挣下的那些银子全都用来维持义学和妇幼堂的运行。

孟四海也不在乎这些,他自己创立的四海商行,赚的银子,其实早就比他母亲的产业多。

他是商,也继承了母亲的善。

孟回的一生传奇而精彩。

她有一个秘密。

除了她,谁也不知道此间还有一个孟回存在过。

她很庆幸能遇到她,那个影响了她一生的人,那个教会她生存的人。

她曾经怯懦无用,只知道埋怨憎恨,从不会检讨自己,愚蠢而不自知。哪怕是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她依旧只是个愚不可及的可怜人。

因为她,她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人的一生多不可能平平顺顺一辈子。

她离开后,她也遇到过不少挫折,但她都扛下来了。

她的善,聚人心,义学和妇幼堂的存在,让她的不缺人手。

在她的资助下那些天赋不错的学子,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间接的为朝廷培养了不少得用之才。且科考过后,孟氏便断了他们的资助,也减少与他们来往,更不会为了他们的前程,花任何银子。

即便如此,会感激的依旧会感激她曾经的帮助。因为没有她,他们也许连这一步都走不到。

她是个商人,重利却不势力,若有天灾**,她也会出手,尽可能的帮助朝廷安抚赈灾。

她更懂明哲保身,从不逾越,从不参与任何帝王家事,更不会归附与任何势力。

她不是什么官家娘子,却有无数人尊她敬她,还被两代帝王加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