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六章 总督林则徐(2/2)

朝臣与民间士人之间的一重隔阂,清时因历代皇帝多有担心大臣上奏不能保密,竟致奏事外泄,平添争论之故,对于大臣上奏,往往在保密之事上要求甚多,这样既维持了朝政妥速运行,也杜绝了大臣在臣下之间公开发表议论,沽名钓誉,用舆论要挟皇权,甚至结党营私的可能。久而久之,许多大臣上奏,索性不留底稿,甚至有条件频繁面见皇帝的枢臣卿贰,往往只是面奏政事,连成文的奏疏都不会留下。譬如阮元刊刻文集,便只收录了部分谢恩奏折,涉及政事的奏疏几乎一篇都没有收入。若不是清代奏折大多保存完好,或许阮元督抚九省的为政之事,大半也将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但陶澍出身于相对偏僻的湖南,受到这种官场风气影响不多,加上道光对于大臣奏议结集之事一直没有明发上谕禁止,是以一年之前,陶澍便将自己奏议刊刻成集,试图发行,却被言官弹劾,陶澍受到的处罚并不严重,却也不能再刊发自己奏疏。

林则徐为官日久,自然清楚刊发奏议之事的利弊,一时间却也不愿认同魏源,只好向他劝道:“默深,你做官的日子不长,我倒是历任抚院藩臬,都十多年了,朝廷里面,皇上的考量我是清楚的。士人有言事之心,固然赤诚可嘉,但士人囿于身份,往往不能了解政事全貌,擅发议论,便会以偏概全,甚至多有偏激之语。长久下去,是不利于政事施行的。所以民间士人若是直言民间之弊,其实皇上大多是包容的。但朝廷政事,施行之前,就还是交给我们来考虑吧。”这时民间士人在文集笔记之中言及时弊者,已然不计其数,林则徐自也清楚士子心意,但自己毕竟也是封疆大吏,却始终想不出一个折中之法。

“好啦,你们也不用为我的事担心了,原本我也是看着这些幕友生员,多有议论时事之心,便将我所上折奏刊刻了一部分,想着也给他们看看,让他们了解一下朝廷的想法。既然皇上不同意,那也无妨,这奏折我不刻了便是。”陶澍却也并不执着于此事。

“林总制,我这里倒是还有一物,想请总制收下。”一旁的俞正燮这时却向林则徐取出了一个小瓶子,瓶中有一些药丸,俞正燮指着其中药丸,对林则徐道:“如今天下鸦片之祸日甚,我平日亦自忧心,想着原先也略通一点医术,便即遍寻良医,与他们商议戒除鸦片成瘾之法。我也配了一些药出来,不敢说根治鸦片成瘾之毒,但我找人试过,瘾状大为减缓,还是有可能的。你若是去了武昌,也可以试着用一下这种药丸,或许对于你清查鸦片,也有帮助呢?”

“多谢理初先生。”林则徐也向俞正燮拜谢道:“先前听陶总制所言,先生主持的书院已经快要建成了,不知是定了什么名字?”

“名字嘛,我与陶总制也商议过了,读书之人多为后学,自当让他们懂得珍惜青年光阴,年轻的时候读些有用的书,以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啊?所以就叫……惜阴书舍了。”俞正燮也向林则徐解释道:“这惜阴书舍,便仿杭州诂经精舍之例,不教八股,以经史诗文为主,务要传授学生有用之学。我和陶总制都想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实干之人啊?”

“惜阴书舍吗?”林则徐回味着俞正燮之言,也渐渐清楚了陶澍和俞正燮养士之意,便即向他拜道:“理初先生,若是日后江南果真人才鼎盛,不囿于八股帖括,而是能够兼通经史,成实用之学,先生之功,可谓大焉。”

“这却是不敢当了。”俞正燮也向林则徐回拜道。

饮宴之后,林则徐便即向江宁众人辞别,再次踏上了西行武昌之路。而陶澍和俞正燮共同创办的,与阮元所建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异曲同工的惜阴书舍,也在不久之后落成授课,屹立于江南大地。此后数十年,一座座不教八股,专务实学的全新书院,在大江南北拔地而起,这些新兴书院也在后世的震荡之中,承担起了培养新一代人才的使命。

而林则徐的湖广总督之任将要开启的,就是另一个全新的故事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