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但是我要做白居易(2/3)
为我们晋郑都是周王姬姓的血脉后裔,是主人,楚国是外姓,是狗。
晋国当时负责接待的是晋国赵氏宗族赵武,也就是《赵氏孤儿》的原型,他听了郑国使者的话,当场就回复了一首《小雅·常棣》,
这是一首歌颂兄弟感情的诗,也侧面回应了郑国的态度,两个国家的外交,没有谈起任何结盟话题,但是又都表达了各自的态度,这就是《诗经》在春秋战国时的作用之一,
这就是我们华夏人说话委婉,却话里有话的习惯来源之一,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因为我们老祖宗就喜欢当谜语人,所以这种文化基因流传了下来。
同时就像我们现在学习英语一样,的人这辈子都不会出国,也用不上英语,但是依旧要为了高考去学习,并不是因为英语有多重要,或者多先进,
而是有些人希望用这种行正思路,告诉所有夏国后人,这个世界上除了华夏,还有其他国家,而且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制定了几乎所有现代社会的规则与定义,
如果你不去学习外语,你就不了解这些规则和定义,那假如有一天面对外地来犯或者纠纷的时候,就失去了话语权。
因为我们夏国不可能是孤立的个体,文化和利益的争夺与纠纷必不可免,而我们之所以要努力学习,了解外语,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将制定标准和规则的权利抢夺回来,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面对危机的唯一策略,打破这种特权垄断,
文言的推广也是如此,如果坚持认定以古为尊,以先为准,那文明的传承就是一个伪概念,我们不是在继承,而是变成复古。
你是学文学的,韩愈的古文运动你肯定了解,你现在所强调的一切,就是皇甫湜、孙樵等的趋怪走奇,固步自封。”
王世风的语气带着笑意,但是言辞却尤为冷漠,即便观众听不懂,也能够感觉到其中的犀利。
但是罗思尧自然能够听懂王世风的意思。
所谓的古文运动,就是唐朝时期,由大文豪韩愈掀起的一次推翻‘高考试卷’的重要活动,也是对于华夏文学重要的里程碑式转折,其中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汉语文体。
骈文和古文。
所谓古文,也就是现在的文言文,是指先秦时期的辞赋,经传体,不讲究对偶声律,也不死扣格式韵脚,就是实事求是的记载故事或者反应现实的散文。
而骈文,则是一种从汉末魏晋到初唐时期,突然兴盛起来的一种严格讲究俪句对偶,严格遵守对仗,工整和声律韵脚的文体,
但是这种文体极大提高了写作难度,对作者的文学素养极高,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为了押韵对仗,无所不用其极的华而不实,
这种文体的出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权贵文人阶层的孤芳自赏,圈地自萌有着紧密关联,也是世家门阀再次垄断集权的一种方式。
而到唐朝,世家门阀的文人们,依旧推崇这种能够体现自身阶级优越性的鸡肋文章,骈文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出现,
这让文赋失去了最原始本质的功能,记录和反映现实,变成了一种炫技和提高门槛的手段。
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登峰造极的骈文,通过这篇文章,也能看出骈文的难度和门槛有多高,这东西就像是车一样。
谁都知道法拉利、宾利、劳斯莱斯好,但是这种东西,你生下来有就有,没有的话这辈子就没有了。
但是作为一个代步工具,如果只允许生产这类豪车,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很难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
那这项技术,就永远是特权阶级的专属。
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经历了盛唐初期的沉淀后,面对由盛转衰的国力以及日益激增的内部矛盾,以韩愈为首的文人团体,正式发起了古文运动,因为他们深知文化是国力的根本,如果不改制,继续保持这种风气,那大唐就会烂到根子里了。
韩愈痛批骈文的华而不实与高门槛,提倡学子士人放弃格式规律,让文章回归本质,宗旨就两个字,明道。
别管你文赋辞藻多么华丽,韵脚对仗多么巧夺天工,只要文章让人看不懂,讲不明白故事,说不清楚道理。
那就是垃圾!
也正是在这种强硬以及普世的立场下,韩愈的古文运动一直倍受推崇,他也因此被后人赞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或许论文章,论诗词,韩愈不比欧阳修和苏轼等人,但是如果没有韩愈,也就不会有宋词,更不会有后面的元曲明。
也是因为这种立场,韩愈触动了门阀世家的核心利益,在朝堂上浮浮沉沉,政敌无数。
王世风拿出古文运动当背书,罗思尧自然懂他的意图。
罗思尧瞳孔微缩,沉吟片刻笑道“所以你是要做韩愈,”
“我做不成韩昌黎。”王世风摇摇头。
罗思尧听后微微颔首,暗道还算你小子有点儿自知之明,没有大放厥词。
而观众则觉得王世风太过谦虚,真是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