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勋授田(2/3)

已家也成为处处受到优待与尊敬的的战功军属家庭。李啸笑着向台下的百姓们挥手致意,看到自已的政策,能受到百姓们的拥戴,他心下亦是莫名的欢欣。中国历代王朝传统的村镇乡绅管治,被李啸以这种方式,改变为与后世相仿的乡镇制度。李啸确信,通过这样的手段,应能对乡村治理,实现强有力的管控。而这个纳粮税的数字,则是李啸仔细计算过的。在登莱地区,每年秋分之后,可种冬小麦,至明年5月成熟。随后在谷雨或芒种之间,便可种更耐盐碱的甜高梁,到复种小麦前可成熟收割。这样一来,每户农家一年可有两季收获,这就是李啸决定一年收两次粮的做法依据。而按明朝的种植水平,若是上等良田,一亩地可产小麦8至1斗,高梁产量略大,可产1至12斗左右。而按赤凤卫这些中下品质的田地,平均来算,一亩田地,估计可产小麦5至6斗,高梁7至8斗左右。这样一来,按最低产量算,每户军属人家,一年可产小麦2斗,高梁28斗,粮食总量为48斗,李啸的粮税政策,并没有要求限定品类,也就是无论是小麦还是高梁,只缴纳16斗粮,就算完成了税收任务。这样一来,每户人家上缴的粮食,只占了每户产值的三分之一,比起明朝普遍的过半粮食上缴,实在是太优惠了。这样的话,普通流民家庭,因为每户只有2亩地,则是每年只缴纳8斗粮食便可。而且农户如果努力改善土地质量,大力施肥精耕细作的话,一年粮食总产量绝对会大幅提高。这样一来,粮税负担便会更轻省。而分下这些田土,对于李啸军来说,意义也是重大。可以说,是为李啸军将来在其他地方进行统治与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模板。可以很容易算出,到了后年粮食生产走向正常化后,赤凤卫每年可为李啸提供6.4万石粮食,由于现在有了大量的鱼肉补充,每人每天的粮食消耗已降为每人一斤,足以供应赤凤卫与铁龙城的2万余人一年多时间的粮食开销。当然,这样的算法,没什么太大意义,毕竟宣府镇的金汤城军兵和百姓,还没计算在内,并且李啸日后要招募更多兵员和流民的话,这些粮食还是很快就会出现不足。摆在李啸面前的道路,依然曲折不平,充满未知。许秀清一脸笑容地望着下面群情振奋的新农户们,又继续大声说道:“各位,现在下之田土,为我军公田。尔等不得弃耕,不得转卖,如确有家属不愿或不能耕作,可交还地契至民政司,由民政司重新安排新户耕作。各位听明白了吗?”“明白!”下面又是一片欢欣的叫喊。“好,下面开始下地契,请听到名字的,上台来领取地契。各位注意了,这可是拥有田土的重要凭证,需得好生保管,若万一有遗失,需立刻到农牧司补办。”许秀清大声说道。“大人,我们知道了。”台下又是热烈的叫喊。随后,15户家属户主,喜孜孜地走上台前,从农牧司人员手中,接过早已制作好的,六开大小,用厚实牛皮纸写了田地地界和户主姓名地契。各家的户主,都是小心翼翼地将地契揣入怀中。李啸看到,下田契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至极的笑容。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国度中,拥有自已的田土,让一家老小有个安身立业之处,是这块土地上的百姓永恒的梦想。又是五天过去了,农户春耕的各类准备措施皆以完备,赤凤卫主管许秀清,亲自邀请李啸前去参加新农户的秋耕仪式。闻听得还有秋耕仪式,祖婉儿一脸新奇与兴奋,嚷着要与李啸一起去。李啸拗不过她,只得带上她。李啸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带着祖婉儿,带着一众护卫,来到秋耕仪式举行的村落。热闹的鞭炮和喧天的锣鼓一同响起,好闻的硝烟味飘散开来,从淡淡云彩中透出的点点阳光,映照着身着新衣服的农户们,那张张喜气洋溢生气勃勃的脸。祖婉儿东张西望,这些农户的习俗,每一处都让她这位长在将门之家的千金**感觉惊奇。尤其是那些农户喜悦欢快的眼神,祖婉儿以前从未在辽东的农村中见到过。许秀清先摆开一张桌案,请李啸为这个新成立的村寨命名。李啸想了想,在展开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了龙飞凤舞的“兴和村”三字。看着李啸铁划银勾的字迹,祖婉儿望向他的眼神充满了崇拜。村中一名须皆白的村长,掂须笑道:“李千户好笔法啊,兴和村,兴旺和睦,真真好寓意。小老儿明天便去莱州城刻成石牌,立于村前,永为纪念。”众人皆大笑,许秀清随即宣布,秋耕仪式开始。锣鼓与鞭炮立刻高声大起,浓烈的硝烟薰得祖婉儿几乎难以呼吸,看着周围拥挤的人流,她下意识地抓紧了李啸的衣摆。李啸看到,众农户们在震耳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抬出一只硕大的纸糊耕牛,然后将几把黄米、黄豆等粮食抛向纸牛,表示新的一年风雨调和,五谷丰登。按许秀清悄悄对李啸说过的仪式要求,李啸率众人来到田中,焚香祷祝,祀奠皇天厚土,他领头三叩三拜,众农户们则跟随在后依礼参拜。李啸望向天空,高悬的太阳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与他对视。祭奠完皇天厚土后,李啸又率众三叩三拜东南西北四方土地神灵,随后李啸亲自扶犁,套上耕牛犁田,一声悦耳的扬鞭后,耕牛奋蹄前行,大团大团地掀起暗褐的泥块,犁出了一道深深的泥沟。李啸的这个动作,象征着秋耕正式开始。李啸卸下犁钯,看着农户抬着纸牛围着田土转了几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