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8章 台风无情(1/2)
八月份的海岭县经受了两次台风的侵扰,一大一小,先小后大,小的只是过境,倒没带来多大损失,大的却带来了一场持续一周的强降雨,伴随着一场严重的洪劳灾害。
正是晚稻灌浆的时节,全县三分之二的水稻面积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晚稻减产已成定局。
但救灾行动还是要大张旗鼓地搞的,县委大院里百来十号人,除了值班人员,绝大多数由各领导率领奔赴各区各乡镇,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也是要做的。
可陈子涛就很不以为然,他反感抗灾救灾中的形式主义,因为象不少马后炮式的救灾行为,既不科学也没作用,与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如直接给受灾的老百姓发钱发粮。
令人痛心的是,第二次台风是正面袭击海岭县,还造成三千多间民房被毁两万多间民房受损,死亡二十多人受伤两百多人,五万多人暂时无家可归。
陈子涛没被派往下面,而是留守县委大院,但作为掌管全县财政大权的县长助理,他比下乡的同事们还要忙碌,除了向下拨付救灾款救济款,还有一项临时任务,就是向各乡镇分发救灾物资。
办公桌上的电话也从一台临时增加到三台,其中一台还是红机子,是台风前专门为陈子涛装的。
电话不断,来人不断,从台风来的那天晚上算起,陈子涛在办公室已整整待了七天七夜。
问题不在陈子涛揽权,而是因为在他建议下,隔壁设立了县抗台救灾指挥部,陈子涛多了个临时职务,县抗台救灾指挥部协调员。
协调员,不是官,闲时无事没人来,台风带着洪涝灾,吃喝拉撒都得管。
台风过后,洪水退去,又是紧张的灾后重建,陈子涛还是没法离开岗位。
这一次台风及其洪涝灾害,是建国以来海岭县遭遇的最大的自然灾害,但好在上级的救灾物资和资金及时到位,数量充足,灾后重建应该不是问题。
陈子涛还有一个得意的举措,就是打电报给远在香港的干姐姐杨明娜,告知海岭县的严重灾情,杨明娜知道陈子涛的意思,立即召开记者招待会,决定向海岭县灾区捐款两百万元,同时还通过媒体呼吁海岭籍的海外华人,向家乡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台风无情人有情,短短的三天时间,以杨明娜为首的海岭籍的海外华人,就筹得了五百多万赈灾善款。
钱不是问题,钱怎么花花得怎么样才是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信任陈子涛,让他留守县委大院,把住财政关和救灾物资分配关。
留守县委大院的县领导有三个,县委副书记周仁强、县委统战部长乔艳兰和副县长候先勇。
周仁强是最近患了严重的高血压,大家不让他下乡,乔艳兰是县两套班子里唯一的女同志,照顾女同志是必须的,候先勇是前不久出差摔伤了腿尚未痊愈。
各区各乡镇的领导要钱要物还好办,打电话求援更容易打发,今年的新情况是出现了灾民外出。
这是县委县政府最担心的事,因为地委再三强调,不管灾情多么严重,都不能出现离乡灾民,更不能发生灾民流落到外县和别的地区的情况。
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怠慢,远在乡下的县委书记郝伟明,当即召开电话会议,落实地委的重要指示,要求严防死守,不能让一个灾民离开海岭县。
县公安局摊上了重任,干这种事没多少经验,只能临时抽调公安干警和武警及民兵,将通往邻县和农场的所有道路都封锁起来,只准进不准出,严防死守,遇到外出灾民一律扣留,再交由灾民所在的乡镇派干部领回。
外出的路堵住了,不少灾民便往城关镇涌来,仅仅两天时间,就有两千多名灾民涌进了城关镇。
陈子涛接到报告,才知道这次灾情的严重程度,老百姓但凡有点活头,是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家的。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周仁强与乔艳兰和候先勇一时束手无策。抓不得赶不得,还不能让灾民们流落街头和饿着肚子,而这种建国以后从没发生过的情况,周仁强与乔艳兰和候先勇确实不知道如何应对。
周仁强和乔艳兰来到陈子涛的办公室,商讨解决问题的临时措施。
都知道陈子涛主意多,而且是敢想敢干,别人想得到的不用说,别人想不到的他就能想到,虽然有些主意太过大胆,但往往比较管用。
陈子涛想了老半天,才开口问道:“周书记,郝书记和杨县长怎么说?”
全县有两个重灾区,县委书记郝伟明和县长杨群分别扎在那里,一时赶不回来。
周仁强道:“郝书记和杨县长是一个意思,不惜采取任何措施,绝对不能让进入城关镇的灾民流落街头和饿着肚子。”
乔艳兰道:“这是死命令,因为到了明天,上级领导和媒体记者都会赶来海岭县,所以今天下午必须完成郝书记和杨县长交待的任务。”
陈子涛道:“那就只有犯错误了。”
周仁强摆了摆手道:“只要能解决问题,犯错误不是问题,你直接说解决办法,拍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