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康,我来了(1/2)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高台之下,依然鸦雀无声。 李舍人赤红着双目,脸色青一阵红一阵,苍老的双手似乎想抓住点什么,却又不知该往哪儿放。 那乌泱泱上千名儒生士子,一个个面面相觑,神色恍然。 沉默良久,只见那少年郎,又自嘲地笑笑。 声音依然沙哑,“然而……” “记得去年雪灾刚爆发时,我的夫人,前任临州太守郑大人的千金,带着几个丫鬟在城南门外施粥,却哭得稀里哗啦。” “她告诉我,有个逃难来的,叫小黑牛的孩子,死了……头一天还那么活泼,还跟她说,长大后也要像自己死去的父亲那样,去沙场杀敌,去保家卫国。” “可那天晚上,他却与他的娘亲,就那么活生生冻死在了街头!” “我本想笑话夫人两句,太心思敏感,太悲天悯人……可不知为何,却又说不出口!” 顿了顿,“二月初三,我这个狂悖小儿,初次上任临州判司……” “接下来那几天,不仅是城防司的官兵,我与太子殿下,去了乡野之间,去了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儒生士子眼里,最低贱最脏之地。” “挨家挨家走访,与你们眼里那些低贱愚民,去交心,去聊天,去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去调查他们的收入情况,家庭情况。” “太子殿下身份何其尊贵,却也脱下了长衫,用双脚一步一步,几天时间,走烂了近十双靴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下属昌平县有户人家……” “妻子重病瘫在床上,下不得地。丈夫是前线回来的,瘸了一条腿,做不得重活。膝下只有一个五六岁的女儿,因为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头……” “我去太子去的时候,这家人却格外热情,煮了一锅山上挖来的野菜,里面加了一点粟米,留我们吃饭。” “那小女孩也特乖巧懂事,一个劲将野菜的嫩芽盛给我们。” 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说实话,那顿饭真的很难吃,又苦又涩,完全难以下咽……可那又是我王修,此生吃过最香的一顿饭。” “因为我知道,那已是他们家能拿得出来的,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了。” “太子殿下,堂堂国之储君,一七尺男儿,更是一边狼吞虎咽,一边泪水直往碗里滚。” 不知为何,说着说着,声音已几分哽咽,眼眶有些湿润。 倒吸一口气,“那是我第一次有了想法,或许,我应该做点什么。” “也是我第一次告诉自己,大康,我来了!” “而我的师兄,孔令先孔先生告诉我,有了良知,却不去行为,算不得知行合一!” “所以紧跟着,临州才有了那两道全新的政令,而且接下来,临州还会推出许许多多新的律令!”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全新的政令,会将临州带向何方……可临州的百姓,不能再穷困下去了,临州也必须改变。” 顿了顿,又是凄然一笑,“而至于眼下,这知行合一新思想的演说会……” “我比你们谁都清楚,如此大张旗鼓,在天下人眼里,是何等的离经叛道,是何等的冒天下之大不韪。” “稍有不慎,能被你们这些儒生士子的唾沫给淹死!” “可我的师兄又告诉我,有了新的学问,悟出了大道,却不感悟天下人,也算不得知行合一。” “于是,就有了这全国巡回演说会!” 皱了皱眉,“其实我知道,你们都在质疑,一两银子的门票,根本就是我想要借此敛财……” “其实你们还真错了,一场演说会,区区两三千两银子,我还真瞧不上这点小钱。” “还是那句话,孔先生的学问,没那么廉价。” “其二,这笔钱本是孔先生应得的酬劳。可孔先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在他的主张下,演说会收来的所有的钱,都将全部用来资助临州府那些贫苦家庭的孩子,让他们能吃上饭,能有书念。”,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这笔账,府衙绝对公开透明,任何一个百姓,都可以来监督查账!” 然而说着说着,独自站在高台上,脸上已是一片落寞凄然。 “我只是做了两件,我认为该做的事情……” “满朝文武,大肆弹劾,谩骂我王修,鼓吹低贱商贾,令圣人蒙羞。” “儒生士子,群起而攻,大肆声讨,骂我王修离经叛道!” 可刹那间,却是狠狠一巴掌拍在面前桌案上,目光死死望向站在最前方的李舍人。 情绪顿时变得有些激动起来,“这些都是我早预料到的,我不在乎一身骂名!” “但是现在,我倒想问问你李舍人,天下大儒,半个圣人……” “你领着三百门下弟子,浩浩荡荡从京城而来,兴师问罪,你到底想干什么?” “你念了一辈子书,研究了一辈子学问,张嘴道德仁爱,闭嘴仁爱道德,可你何时能真正脱下儒衫,弯下腰,去看一看百姓们?” 赤红着眼,一声嘶吼,“什么狗屁大儒?无知无畏的酒囊饭袋,仅此而已!” “送你一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 “你,就是大康朝的罪人!” 寂静!刹那间,偌大的会场,死一般的寂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