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寻亲(1/2)
黄少文虽然说的自己好像是不干活白拿钱的。但真算起来,陈东的销售渠道,还有底下收二手电器的人,这都是黄少文的资源,即使黄少文不干活,那钱也是应该拿的。>
韩卫国稍微理解一些,但也不是很清楚黄少文和陈东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所以黄少文说这话,韩卫国连忙就推辞了。>
“那不行,起头的是你,我怎么能接手呢。这不行。”>
黄少文劝道:“我最近正好还有其他事情,电器生意的事情是真没时间去弄。你看你,要不然这样,咱们亲兄弟明算账。你出个转让费,我起头弄的时候,花了500块,二手的东西贬值,你给个200块,这摊子就你接过去吧。”>
韩卫国实在推让不过,只好接受。>
“那越子怎么办?要不要给他说一声?”>
黄少文清楚韩卫国干了这么久,200块钱肯定是小意思。不过韩卫国依然坚持要给黄少文转让费300块。>
“越子你还不知道,给他说一声就行。”>
耿越听说黄少文把二手电器的事情转让给韩卫国了,一脸不在意。>
“我赚点买书钱,可不掺和你俩的事。卫国以后别少了我的钱就行。”>
韩卫国笑道:“你小子。少不了你的!”>
陈东那边黄少文打了声招呼,这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韩卫国和陈东重新签订合同。再加上谢东和冯辉两人,以及基本算兼职的耿越,二手电器的生意就这么从黄少文的手里转出去了。>
大部分新生在第一个学期都会有些不适应。>
但是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就对学校的生活不再陌生。>
但不像21世纪的大学生,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依然处于对知识求知若渴的境界。>
不过,虽然埋头苦学,皓首穷经,但也不妨碍大家开始制定自己将来的计划。>
当然这份计划的可选择性是很少的。>
留学公费生,去哪个国家,再就是好好学习,然后等着毕业后,依照国家分配,好好的为祖国做贡献。>
公费留学,当然是成绩最好的去,当然也需要一定的审查。>
有了认为的“审查”干预,事情也就有了可以变化的余地。>
绝大部分的学生相信,只要自己学的好,就能走出国门,然后~继续学习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然后像钱学森同志一样,回到祖国,报效国家?>
!很可惜,大部分人选择:再也不回来了。>
目前大部分人追求的是虚无缥缈的,带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所谓“自由”。但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享受”。>
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确实很吸引人。>
等他们享受过了,经历过了,二十年之内依然不会后悔这一切。>
直到三十年后,才会后悔,四十年后后悔莫及。估计五十年后,就悔恨终生了。>
具体怎么样,黄少文是不清楚的,他只能看到四十年后,再多,就不清楚了。>
黄少文对于重新来过的这四十年很是珍惜。他怕自己忘了,甚至专门有个本子,把四十年内发生的一些大事,自己还能记得的小事全都记下来了。>
不过暂时藏在了老家,装进了一个铁制的箱子里面。>
黄耀山和赵丹也好奇黄少文弄这么一个箱子干什么,但他们也知道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黄少文既然不愿意说,他们也不能偷偷的撬自己儿子的东西。>
黄少文找了一个小借口,“里面都是我上学的书,就是想保存着,以后也是纪念。”>
而那个本子,就藏在这些书里面。>
本子上关于1981年的事情黄少文还是能记住的。>
但有时候黄少文不是很在意就会忘记些事情。比如去年陆海生的电子表,如果不是看见陈东手腕上正好戴了一个,黄少文肯定是想不起,电子表这门生意。>
同样的,如果不是恰巧结识了陆海生这个人,电子表的生意,黄少文一时间肯定也做不起来。更别说还通过陆海生认识了陆大明。>
对于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多认识些人就多了些成功的机会。>
对于黄少文来说,这个时代机会实在太多,但是作为一个在校的大学生,黄少文苦恼的就是自己其实没什么机会认识别人。>
周老头孤身一人的生活在京城,倒是给黄少文讲过他有个儿子去了香港。但是也不知道具体在哪,以周老头的这点积蓄,还有现在的两边的关系来说,周老头也不可能去香港找儿子去。>
周老头本以为这辈子自己不可能在见到自己的家人了,所以当初也是想把老房子卖了,在找个便宜点的房子住着,随便找个扫大街的活,就这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