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回:玄德进位汉中王,孙曹谋算荆州事(1/2)

且说曹操退兵到斜谷,诸葛亮料定他必定会放弃汉中逃走,所以派遣马超等众多将领,分兵十几路,时不时地进行攻击劫掠。因此曹操无法久留,又被魏延射了一箭,便急忙班师回朝。三军的锐气丧失殆尽。前队才刚出发,两边就燃起大火,原来是马超的伏兵在追赶。曹兵人人胆战心惊。曹操命令军士急速行军,日夜不停地奔走,一直到了京兆,才放下心来。

再说刘备命令刘封、孟达、王平等人,去攻打上庸各郡。申耽等人听说曹操已经放弃汉中逃走了,于是都投降了。刘备安抚百姓完毕后,大大地犒赏了三军,人心十分欢悦。于是众将都有了推尊刘备为皇帝的想法,但不敢直接启奏,便来禀告军师诸葛亮。诸葛亮说:“我的主意已经确定了。”随即带着法正等人去见刘备,说:“如今曹操专权,百姓没有君主;主公仁义之名传遍天下,如今已经拥有两川之地,可以顺应天命和民心,登上皇帝之位,名正言顺地去讨伐国贼。这件事不能拖延,就请选择个吉利的日子吧。”

刘备大惊道:“军师的话错了。刘备虽然是汉室的宗室,但也是臣子;如果做了这件事,就是背叛汉朝了。”诸葛亮说:“不是这样的。当今天下分崩离析,英雄纷纷崛起,各自称霸一方,四海之内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舍弃生死去侍奉他们的君主,都是想要攀龙附凤,建立功名。如今主公躲避嫌疑、坚守道义,恐怕会失去众人的期望。希望主公仔细考虑这件事。”

刘备说:“要我僭越地居于尊位,我一定不敢。可以再商议长远的计策。”众将齐声说道:“主公如果只是推辞,大家的心就会散了。”诸葛亮说:“主公平生以义为本,不肯轻易称尊号。如今拥有荆襄、两川之地,可以暂且做汉中王。”刘备说:“你们虽然想要尊我为王,但没有天子的明确诏令,这是僭越啊。”诸葛亮说:“如今应该权宜行事,不能拘泥于常理。”

张飞大叫道:“异姓的人都想要做君主,何况哥哥是汉朝的宗派!别说做汉中王,就是称皇帝,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刘备呵斥道:“你不要多言!”诸葛亮说:“主公应该权宜变通,先进位做汉中王,然后上表奏明天子,也不算晚。”

刘备再三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在沔阳修筑祭坛,方圆九里,分布在五方,各自设置了旌旗仪仗。群臣都按照次序排列。许靖、法正请刘备登上祭坛,进献了冠冕、玺绶之后,刘备面朝南而坐,接受了文武官员的拜贺,成为了汉中王。他的儿子刘禅,被立为王世子。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大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的人都按照功勋确定爵位。

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就写了一道表章,派人送往许都。表章上说:“我刘备凭借微不足道的才能,承蒙担当上将的重任,总督三军,奉命在外;却不能扫除贼寇的灾难,匡正王室,长久以来使得陛下的圣教衰落,天下四方,混乱而未得太平:我心中只有忧虑不安,痛苦得像头痛一样。从前董卓,制造了祸乱的开端。从那以后,众多凶徒横行,残害剥削天下百姓。幸亏陛下圣德威严地统治,臣子们一同响应,有的凭借忠义奋力讨伐,有的是上天降下惩罚,那些叛逆之徒都被消灭,逐渐地像冰雪消融一样。只有曹操,长久以来没有被铲除,他侵犯并擅专国家大权,肆意妄为,扰乱朝纲。我从前与车骑将军董承,谋划讨伐曹操,因为事情机密没有保守好,董承被陷害。我漂泊流离,失去了依靠,忠义之事没有成功,于是使得曹操穷凶极恶,大逆不道:皇后被杀,皇子被毒杀。虽然我纠集同盟,一心想要奋力讨伐;但因为我懦弱没有武略,多年来没有成效。常常担心自己死去,辜负了国家的恩情;日夜叹息,时刻警惕,如临危境。如今我的群臣认为:从前《虞书》中强调亲睦九族,使贤能的人得到勉励和辅助;帝王代代相传,这个道理不能废弃;周朝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分封众多姬姓诸侯,实在是依赖晋国、郑国的辅佐之力;汉高祖兴起,尊崇皇室子弟,大规模地分封九个诸侯国,最终消灭了诸吕,从而安定了汉室大宗。如今曹操厌恶正直的人,他的党羽实在很多,包藏着祸心,篡权夺位的意图已经很明显;又因为宗室力量微弱,皇族没有地位,斟酌古代的制度,依据当前的权宜之计:推举我为大司马、汉中王。我自己再三反省:受到国家深厚的恩情,担当一方的重任,贡献的力量没有成效,得到的却已经超过了应得的,不应该再忝居高位,从而加重罪责和谤议。群臣以大义相逼,我退一步想,贼寇不被消灭,国家的灾难就没有结束;宗庙面临危险,社稷即将倾覆:这实在是让我忧心如焚、肝脑涂地的时刻啊。如果能够顺应权宜,变通行事,来使圣朝安宁,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我就顺从众人的建议,接受了印玺,来尊崇国家的威严。向上思考我的爵位名号,地位崇高,受到的恩宠深厚;向下思考如何报效国家,忧虑深重,责任重大。我惊恐不安,像面临深谷一样。怎敢不竭尽全力,献上忠诚,激励六军,率领众多忠义之士,顺应天命和时势,来使社稷安宁。恭敬地奉上表章,让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