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六三章 各有各的理(1/2)
第二天,赵书记翻看着市县那个“八方声援”的方案,脸色很不好看。
他问:“钟市长没有把我意见转告你吗?”
李向东老诚实实说:“钟市长已经转达了你的唆使精力,不过,我们还是认为,‘八方声援’更有利于灾区恢回生产,更有利于灾区老百姓重建家园。”
赵书记说:“这就是说,你们要另搞一套?”
李向东笑了笑,说:“我们盼看,赵书记能懂得我们的艰苦,能批准我们市县这个方案。”
赵书记没有正面答复他。他在办公室里转了一圈,说:“我听说,你在市县的威信很高,你的话在五人领导小组,在市委常委中,都能一锤定音。”
说完,他便定定地看着李向东。
李
向东知道他那话里的意思,他是说,你李向东利用他在市县的威信,在市县搞一言堂,别人既使不批准这个“八方声援”的方案,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赵书记说:“我非常佩服你。”
他说,我非常佩服你,佩服你在市县的威信,佩服你竟有措施,让我的意见无法在市县落实。
他说,先是搞了一个什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质询会,接着又搞这个什么“八方声援”,以后,为了对付我,你还要搞什么?
他说,既然,你们已经形成会议决定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你照办就是了,不必多此一举,跑那么远来请示我!
李向东不想躲着掖着,说:“我知道,你对我有很多见解,当然,我也有很多毛病,但是,请你信任,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
他说,我们都非常尊重你的意见,也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就目前市
县的经济能力而言,这个“八方声援”是切合市县实际的方案。
他说,大家都认为,意见,只是,我们都感到,既然有人乐于援助,我们也不该放弃别人的援助。
他说,我们非常明确,这个方案,假如得到你的支撑,成效会更明显,因此,我们诚恳盼看你能从市县的实际出,支撑我们这个方案!
赵书记说:“我也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对你们市县的一些作法是很有见解的。以前,在省里,我对你们的情况就略知一二。”
他说,你们是侨乡,有百多万华侨乡亲,散布在世界各地。多年来,他们捐资建设故乡,为故乡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一直以来,你们都大惭不愧地说,这是挥侨乡上风,激华侨乡亲切爱故乡的热情,建设故乡。但是,你们这是挥侨乡上风吗?或许,刚开真个时候是挥上风,渐渐地,你们就形成了一种依附,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附。
他说,一建学校建医院,你们就想到了华侨乡亲,就组团到世界各地往要捐资。你们怎么就未几往展经济上面想呢?怎么就未几想想怎么把经济搞上往,自己手里有钱,华侨乡亲的捐资只是一种补充不好吗?
他说,我就是盼看通过这种重建灾区,转变你们这种“等、靠、要”的依附思想,建立一种靠自己的创业精力!
李向东哑口无言。
很多事,只要转变一个角度,就能说出一大套道理。
李向东站在“八方声援”的角度,也可以说出一大套道理,赵理,又有什么不对呢?你想驳倒他,至少要证实自己并没有“等、靠、要思想。你怎么证实吗?你要摆实事说道理!
这种争辩的情势在学者专家中是常见的事,大家没有高低级之分,谁都奢看据理力争说服对方。但这种说服的过程是漫长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
在政界,不需要也不容许这种糟践时间争辩。
谁的职务高,谁就有道理。
赵理,你李向东就只能哑口无言,就像你李向东让你的手下哑口无言一样。
最后,李向东说:“盼看赵书记能考虑考虑我们的意见。”
赵书记说:“把方案留下吧,我再认真看看。”
李向东知道,自己应当离开了。那会儿,他想,不管你赵书记是什么意见,为了灾区老百姓,我李向东还是保持这个“八方声援”的作法。然而,他不知道,他一离开赵书记的办公室,钟市长就接到了赵书记的电话。
赵书记问:“你们市县那个八方声援的方案,你也批准吗?”
钟市长说:“我投了同意票。”
赵书记很不满足他的答复,说:“我问你同不批准,没问你投同意票,还是反对!”
钟市长说:“在会上,我提出要坚决履行你的唆使精力,但是,但是,五人小组里,其他人都投同意票,我这一票已经不重要了。”
赵书记说:“你认为,还有谁也像你一样,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呢?”
钟市长支支吾吾了好一会。
赵书记说:“你勇敢一点,跟我也不敢说实话吗?”
钟市长说:“那里,那里。我担心会影响班子团结。”
赵书记说:“你就那么怕李向东?情愿不跟我说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