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董卓之死(1/2)
天蒙蒙亮起,正值盛夏时节,八月刚露出了头角,盛夏总是让人感到格外的聒噪难安。洛阳的空气也是极其的干燥,毕竟是内陆地区,虽说周边有汜水流经,可是跟庐江的湿润相比,还是差了些许。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洛阳人也多少继承了这份燥热,一有什么吹草动总能激起民众们争相的议论和声援。
在洛阳,随便拿出来一个看起来穿着体面的,都多少是家里有些势力的,由于灵帝买官卖官所留下的后遗症,是个有钱人家都能揪出来一个没什么实权的七八品官员。所以王城并不好管制。这也让收拾烂摊子的刘协多少有些头痛。但经过上一番整顿和抓捕之后,洛阳的治安一下子变得好了许多。同时董卓被抓,一下子让民众的激愤都聚焦到了同一个人的身上。
当有共同敌人的时候,人们总喜欢暂时先放下自己的那点恩恩怨怨,将目标转移。
从清晨到午后,董卓被绑在午门的行刑柱上,刘协任由人陈诉董卓的所有罪状,台上之人慷慨陈词,台下之人欢呼雷动,尽皆唾骂董卓国贼,一个有一个的士朝臣,一篇又一篇慷慨激昂的诉罪供词,让炎热的夏天便的更加聒噪,仿佛跟随者民众逐渐点着的怒气一同彻底的燃烧起来。
人人都要唾骂董卓,无论董卓有没有真的欺压到他们的头上,仿佛唾骂他就是应该的一般,这唾骂会已经持续了两日的时间了。今天是最后一天的日期。民众也越来越激愤,仿佛董卓做的恶事怎么说也说不完,从小到大,皆有人拿出来卖弄品评一番。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董卓做了替死鬼。
说实话,自从被刘协用药物消除记忆了以后,其实董卓就已经相当于变了一个人了。因为记忆是灵魂的载体,换句话说,人的灵魂和记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可以用程式和数据表示的话,那么人类的灵魂就如同一个大容量的磁盘加驱动器的组合。而身体则是承载这份驱动和磁盘的一个宿体。董卓的记忆被消除,便说明他的磁盘已经被清空了,剩下的只是重新录入新的记忆,而新的记忆与之前的记忆不同,虽然磁盘一样,可是内容不一样,功用就不一样。就相当于换了一个人。
因而东来对这样的董卓产生了惋惜之情,刘协也似乎做了恶人。
可刘协之所以会做个恶人,并不是他冷血,或者是自私。只是一份偏激的理智罢了。因为他知道,这不算什么。
这样的董卓是无辜的,可是在政治的面前谁能说的清对错呢。光与影,黑与白,本来分的就不是那么清晰。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
纯黑的世界时可怕的,恐怕没人愿意向往,若真有纯白的存在,虽然让人无度无欲从心底里自由洒脱,可是那便建立在没有“比较”这种思想的情况下。
正因为有了“比较”,有了相对,所以这个世界才多出了光明,黑暗,有罪的,无罪的,富人,穷人,士,盲。三六九等,层次分明。而且,有了比较,便有了虚荣,追求,向往比别人更优越的生活,可与此同时也因为比较,产生了罪恶,不法分子,阴谋,争夺权势,贪婪,猜忌。
可笑的是,这种善于产生永无止尽的罪孽的比较之心却被人誉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但这个这个观点虽然可笑,却是事实,没有比较,就没有物竞天择,这个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就不会发展。
可伴随而来罪恶,以及这世界的现状,让所有人都为之担忧,人们口诛笔伐,批判贪官,唾骂那些无良心无得之人。岂不知这种罪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而诞生的,人类越发展,延伸的领域越多,罪孽的种类就越多,唾骂的人本身的激愤,本想阻拦罪恶的义愤之心,恰恰也成为这种罪的源头和推波助澜的工具。
“吸烟有害健康”所以让人无法自拔。。。
也许有人会说,比较是人上进的动力,可是,罪和邪恶是来自于人心底里的阴暗面,是无法理智的控制情绪的一种方式,若是人人都能将这份动力放到正直的事情上,那比较的存在便不能成为罪恶产生的依据。
可谁判定了人的阴暗面,谁判定了罪?
恰恰是“比较”,纵观人类从起初到如今,这些阴暗,可曾停止过?存在即为合理的,人类的历史证明了,光与影是不可分割的,也证明了比较与进步和罪是伴随而生的东西。
若是真想制止某些事,又何必偏要去关注它呢?
总结为一点,人本身没有权利判断人的对错,所有的批评和论断,都是可耻的因而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刘协杀董卓,问心无愧。因为他扼杀的不是董卓本身,而是止息暂时的愤怒,他尊重这个世界的规则,并且恪守着。
刘协知道,若想人没有相互比较的思想,何其困难,纯白也只能在人的想象中存在,不过存在即为合理的,若的真有那样的世界,想必活着就不会这么累了。正因为消除不了,所以需要换一种方式利用。
这样的公开的方法,会让民众的心理多了一种叫做爽快的感觉。杀了他,杀了一个人们心中想象出来的罪恶的集合体,会让他们有种快感。可用不了多久,人们会因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