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成功义卖 四 兄弟相逢 一(1/2)

武宾觑见姜泰民脸上渐渐绽开的笑容,专拣些小事,越说越详细,越说越起劲。

“呵呵,行了,行了,你还叨叨个没完了,以后有什么为难的事,你就出面帮忙协调一下,或者让他们直接跟我说一声也行。去吧。”

姜泰民打断了武宾的话,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武宾微笑着退了出去,关上门,坐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嘴里才将憋了好久的一口气悠长的呼出,里面穿的一件衬衣前胸后背都已湿透,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放着自己刚才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心里琢磨着姜泰民的口气和话语里透露出的丰富内涵和大量信息。

几天后,省委省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人手一册《改革-路在何方?》,随后,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学界围绕着该书中的诸多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在各大报纸、期刊上口诛笔伐,搅皱了一池春水。

12月初,《经济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朱明近、阳松”的文章:《要革命不要改良--重温***同志“北方谈话”》,将这场争论推向了高潮。

12月底,朱明近携阳松赴京城,参加学术研讨会,期间,朱明近拜会了袁野、严厚德等经济学权威,将阳松引荐给他们。后因朱明近受邀走进中.南海,阳松遂单独直接返回。

十多天后,朱明近远渡重洋,飞往美国。

1981年元旦前夕,阳松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十六兄弟相逢

中山公园广场义卖活动后,“澜美人”名声大噪,上门来求购产品、洽谈业务的厂家、商家络绎不绝,订货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澜美人服装厂”每晚灯火通明,工人们分为两组,一组为羊城奇美服饰生产所定夏装,一组赶制冬装,日夜加班;服装厂订单越多,他们就越发兴高采烈,毕竟做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虽然每批活都工期紧、要求高,但谁都不敢马虎,因为邵保国不知从哪里请来的四个质检员,心眼直,目光毒,整天冷着个脸,认理不认人,凡是有瑕疵的产品,不仅过不了关,得不到工钱,还要倒扣倒赔。

所以从“澜美人服装厂”出厂的服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件是因为质量问题而被商家和顾客退回的。

11月下旬,羊城奇美商贸公司的2万套服装终于全部生产完毕,通过验收后,顺利运往羊城,几十万货款也及时到账,同时将其中销路比较好的几种款式又追加了订货。

还没等工人们歇口气,邵保国又从广交会上传来好消息,接到美国和台湾两笔小订单,必须在西方圣诞节之前交货。

收到邵保国的电报后,何俊成和赵倩却深感头疼,没有半点高兴的样子。

工厂生产日期已排得满满当当,哪里还抽得出人手来做这两个小单子?两人委决不下,连忙把阳澜、姜小军、阳松等人叫来,商议对策。

姜小军现在专心致志于倒卖计划,钱像长江汉水一样哗哗地流进荷包,哪里还瞧得起小生意?对这个订单不屑一顾,力主推掉不做,阳澜紧皱眉头,看看何俊成,又看看赵倩、阳松,迟迟难以决断。

阳松眼皮快速地眨巴着,说道:

“咱们换个角色考虑吧:如果我是美国或台湾商人,手里有很多单子,现在因为人工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想摆脱原来的生产加工厂家,在中国寻找一个或几个新的工厂加工,而我对大陆生产厂家又一点都不熟悉,把单子交给哪一家都有点不太放心,你们说我可能会怎么办?”

众人听了,眼睛一亮。何俊成疑惑地问道:

“你是说,接到小订单的不止我们一家?他们在试探?或者说是在考验?”

赵倩道:“有这个可能,要不然哪有只要这么点货的呀?”

姜小军歪着脑袋看着阳松,语气不善:

“嗯,这个美国.鬼子、台湾.佬和你一样,浑身都是鬼心眼。不用再分析了,肯定是这样,问题是,能不能做?时间上来不来得及?”

阳松斜了姜小军一眼:

“再招一批熟练工人吧,把隔壁棉鞋厂那个车间用起来;如果用老工人做这批活,我估计有个上十天就可以漂漂亮亮的做完。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可,可能会有长期稳定的大单子给我们。”

姜小军目瞪口呆地看着阳松:

“你、你怎么知道?我记得没跟你说过呀?哦哟,你不入魔,改神仙附体了?”

阳澜、何俊成、赵倩三人听得莫名其妙:“怎么啦?”

阳松笑道:“隔壁的棉鞋厂我们也买...租下了。”

“啊,太好了!正愁没地方呢。”三个人高兴的跳了起来。

“好是好。可惜了,只是代加工,不能打”澜美人”的牌子。”阳松低声咕哝。可几个人正在叽叽喳喳议论着怎么把两个厂连在一起,谁也没听见他说的什么。

第二天,中间的院墙被拆开,两个厂合二为一。

两天后,邵保国回厂,和何俊成商议着新招了三十名工人,其中,邵保国点名招进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