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揪心的皇后娘家(1/2)

那摊总是在眼前时隐时现的鲜红,终于被城外万余名宋军的尸体所掩埋,臧底河城的胜利彻底治好了晋王李察哥的妄想症。

自十余年前平夏城大败于宋军之后,西夏军的士气和战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此番,宋军重起边衅,又在古骨龙取得首捷,对西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古骨龙城败绩,朝廷虽并未重责,晋王李察哥却一直是如鲠在喉。他知道,兴庆府中也有人正在看自己的笑话。

臧底河城之战赌上了晋王几乎全部的家当,尽遣东厢主力,主战和外围策应的军队总计不下十余万,铁鹞子更是悉数上阵。

他太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军心和回击嘲笑了。

一大早,四百里加急的捷报送进兴庆府的时候,西夏皇帝李乾顺正与濮王李仁忠商议着一封来自辽国的密信。

密信详尽讲述了金辽战争的近况,辽国连失辽西七州,在东京辽阳府陷落之后,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也是岌岌可危。

李乾顺忧心忡忡地看着摊在桌子上的密信,对于辽国现状的担忧,既有西夏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是爱屋及乌,他不想让自己的皇后太过于揪心。

在母亲小梁太后主政时期,李乾顺便暗自与辽国相通,这既是借力强援以图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有他对于夏宋辽三国鼎立的时局判断。西夏要想与富庶的大宋相抗衡,并且从中渔利,就必须与辽国修好。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帮助下才得以亲政的李乾顺,自然要进一步深化与辽国的友好关系。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听从如今的濮王当时的秘书监李仁忠的建议,向辽国求亲,为自己求亲。

对于初等大宝的李乾顺的示好,辽道宗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没有应允。

等到辽道宗的孙子耶律延禧继位,李乾顺又再度提起,耶律延禧也是态度暧昧,拖拖拉拉,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一直到女真人兵起辽东,耶律延禧才意识到了西夏的重要性,这才将成安公主耶律南仙许配给了李乾顺,成为了西夏皇后。

虽然,彼此都明白这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是,李乾顺却是把远道而来的辽国公主真正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

成安公主耶律南仙秀外慧中,贤淑知礼。婚后,与李乾顺举案齐眉,感情甚笃,并生育了皇子李仁爱。

晋王的捷报似乎并未引起李乾顺兴奋,一切似是早已了然,把奏捷的文书轻轻放在桌案上,缓声问道:“濮王,你昨夜送进宫来的札子说童贯命赶制五千马军的兵甲,何时能成可有估算?”

“宋朝筹备了千余名工匠,夜以继日劳作,按此推算,应在明年春夏之交。”濮王李仁忠奏道。

“辽国形势急转直下倒是始料未及,若几年之内,辽国倾覆,宋朝可独挡一面乎?”李乾顺问道。

“为今之计,还是应尽快与宋朝罢息西北兵事,如此,宋军方可趁此时机加强北疆防线。臣以为应先请和,如不成,再以战止战不迟。”

李乾顺和濮王李仁忠所担心的都是,如果辽国倾覆,仅凭西夏一国之力是决计无法抗衡女真人的。只有促成宋金对抗相持,西夏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就如同当今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样。只不过夏宋辽,变成了夏宋金罢了。

“嘿嘿,如果劝不回去,便打将回去,可是此意?只怕是宋朝官家无此眼光。朕听说他整日都在艮岳中享乐,怕是没有心思操劳此等烦心之事。还是要安排人尽快摸清大宋官家的想法,特别是童贯、蔡京等重臣的打算,这些人亦能左右全局。”李乾顺说道。

濮王李仁忠默然点头。

李乾顺又托腮想了半晌,继续说道:“时近岁末,便让朝贺的使臣带上书信,向宋朝官家说明大夏的心志吧!请和也罢,劝和也好,宋人爱纠缠个名分说法,我们就不必太过于计较了。”

“臣遵旨!”濮王李仁忠应道。

李乾顺又拿起晋王李送来的捷报,看了又看,不禁叹了口气,感慨道:“臧底河城一战虽胜之可喜,但是,以眼下时局看,岂又是什么幸事啊!大宋万余马步军命丧臧底河,不得其所,可惜了。”

“陛下,晋王殚精竭虑将帅三军,方才有此大捷。于兵事计,陛下还是要多加褒奖为上!”濮王李仁忠奏道。

李乾顺略一思忖,连连点头称是道:“濮王所言甚是,即日派人代朕到臧底河城犒赏三军,有功将士均按律奖擢。”

“父皇!”

一个虽还稍显稚嫩,但中气渐足的声音从推开的一道门缝中传来。

“爱儿,何事?”

李乾顺听到儿子李仁爱的声音,脸上瞬间便转忧为喜。

门被推开,一位健硕俊朗的翩翩少年从屋外走了进来。

“参加太子殿下!”濮王李仁忠连忙躬身施礼。

“濮王一向可好?昨日还与母后提及您,母后还要本宫向濮王问候呢。”

“微臣多谢皇后千岁和太子殿下关心!”濮王李仁忠一脸笑意,躬身答道。

又说了几句闲话,濮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