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百姓赖安(2/4)

但对比他的悠闲,此刻的大明却暗流涌动。

十赋一的新政彻底发酵,并且通过官府的邸报传向了天下。

百姓们有些不敢相信,士绅们脸色难看,官员们左右为难,只有坐在承运殿内的朱由检能心平气和。

“从九月初一至腊月初一,关外三省兴起村庄三十五个,迁入百姓两万七千人,五千零三十七户。”

“户部上疏,三省官员共发放钱粮七万余两。”

“工部上疏,明岁关外三省预计兴建集镇三十,村庄三百,可容纳三十万百姓迁入。”

“皇店上疏……”

腊月初九的承运殿内,当曹化淳将六部六科的奏疏一份份念出来,朱由检则是闭目养神靠在椅子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让人捉摸不透。

“内阁上疏,今岁国朝结余三十二万六千四百两。”

原本能结余一千二百万两的大明,经过北伐之后,只能结余三十二万两,如果不是金融司调动金银支援了户部,恐怕今年大明得积欠一千六百多万两银子。

“今岁,旧港、瀛洲共押送十二万五千六百零七两黄金,三百三十五万两六千余两白银,以及三十三万五千吨铜锭。”

“金银铜锭已经尽数押运金融司,金融司侍郎李长庚上疏,明岁至六月十六前,铸币厂积存天启通宝四百九十二亿枚,面额八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两。”

曹化淳说完,同时也将文册合上,代表朝廷的所有事情都已经说完,而听到他的话,朱由检心里对于银行开办的信心更大了。

“从三月开始,皇店之中的铜钱,截运往金融司,另外告诉金融司,历朝历代的每版铜钱,凡是大一统王朝,都积存一亿枚作为藏品,其余割据势力只保留一千万枚,剩余皆熔炼为天启通宝。”

“奴婢领命……”

朱由检要开始将市面流通的铜钱熔炼为天启通宝,而之前的铜钱自然也就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了。

自春秋以来,中原这块土地上被生产制造了数百上千种铜钱,每版都不一样。

朱由检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熔炼,因此每版留一亿枚作为国家藏品还是可行的。

一些小币种也没有必要留太多,一千万枚足以。

如此算下来,这些作为藏品的币种会蒸发掉大明市面价值数百万两的货币。

不过在这种海外矿产不断流入的情况下,朱由检倒也不害怕会引起“钱荒”。

相反,他个人担心的还是货币放水太多,进而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他特意下令工部提高朝廷雇工的工钱。

好在之前因为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朝廷工人的工钱基本都比地方低上不少,因此即便涨了两三文的工钱,实际上也没比地方商人给出的工价高出多少,基本持平。

如此以来,百姓获了利,商人不至于被影响,而朝廷也可以借此来增加百姓存款。

百姓有了收入,自然会去消费,而皇店作为占据大明二分之一市场的庞大机构,百姓们花出去的钱,基本有一半都会被朝廷回收,而工部再度以以工代赈的方式把钱币放出去。

只要朝廷麾下的数百万工人习惯了这个模式,那么等工钱从其它铜币变成天启通宝的时候,他们个人的接受能力也会加强不少,不会那么抗拒。

只要工人不抗拒,那民间商人就只能硬着头皮去收。

届时朝廷依托官学,利用孩童读书的问题来开始普查人口,登记造册,那大明真正的人口数量也将浮出水面。

只要人口查清楚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查耕地了。

把这两件事情做好,大明的财政就可以慢慢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不过这期间,朱由检还得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

一旦正月初一的“十赋一”新政下发,那大明会直接损失大量赋税。

三百多万两的杂项是肯定要消失的,另外朝廷分发的军屯田也会从十赋三,十赋二转变为十赋一。

原本一亿两千万的田赋,会瞬间腰斩到五千二百万石,去除稻壳和火耗,田赋收入大概会在三千六百万石左右。

等洪承畴打完仗,云贵川交四省的赋税继续回归户部后,

大明九亿两千多万亩耕地,除去山西和陕西的八千多万亩耕地,还能有八亿四千万亩缴纳田赋,岁入在八千四百万石,去除稻壳和火耗,田赋收入会降低到五千八百多万石。

从岁入九千八百多万,到岁入五千八百多万,大明整整消失了四千万石田赋,折色最少一千八百万两银子。

就这样少了一千八百万两银子的税收,说朱由检不心疼是假的,但他很清楚少了的这一千八百万两银子是从谁头上收走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句话说的很对,但也不全对。

至少在眼下大明即将转型为半农业、半工业的道路上,减少田赋对普通的农民是必须的。

朱由检做不到消除农业税,因为大明的科技还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