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百姓赖安(3/4)

到那种程度。

但最起码,他可以把农业税控制在10%的程度。

不过,按照他的经历和记忆,一般农业税定在10%后,下面总会有一些虫豸会搞出暗税,将实际征收10%的农业税,搞成了名义征收10%,实际征收20%、30%的暗税收入。

这些额外的收入全进了地方的口袋,没有一分进入国库。

既然历史的教训都在,他就得好好防备这些虫豸。

“户部的计算,如果按照十赋一,明年国朝能岁入多少?”

朱由检假寐着开口,曹化淳一听,便主动看向了王承恩,王承恩也打开了户部汇总的文册,扫视一眼后念道:

“若是山陕两省的旱情迟迟没有消减,加上瀛洲和麓川新增耕地的赋税,那明岁国朝实入田赋约在六千万石,税银约四千二百万两,赋税折色约为七千万两。”

七千万两赋税,这样的岁入,清朝直到同治年间才达到,而大明却提前两百多年就达到了。

并且不同于清朝对百姓敲骨沥髓的榨取,大明是有意在降低赋税的。

如果按照清朝的征收方式,大明的税收能突破到一亿两。

眼下大明的赋税,尤其论国内原本两京十三省的赋税,实际不过占据总赋税的二分之一不到,约三千万两左右,而海外占据三分之二还多,约四千万两。

仅仅田赋,瀛洲、交趾、旧港三省田赋就达到了两千万石,折色为九百多万两,而金银矿税又占据了四百多万两。

三省本土百姓两千余万人,又贡献盐税、酒税、茶税约四百多万两,驻扎在旧港的市舶司又岁入三百多万两,前后相加就是两千万两。

剩下的两千万两则是由琉球府、辽东、河西和印度厮当的皇店贡献。

同样的人口,清朝靠着对内压榨,达到了五千万两的税收,而大明只收到了三千三百万两,并且大明是总人口和乾隆六年到十年的清朝差不多,光论两京十三省,大明人口还不如对方。

乾隆六年,仅两京十八省人口就达到了一亿四千万,而大明只有一亿两千万人。

乾隆年间的百姓,每个最少要交直接税三钱五分银子,而眼下天启年间的百姓,每个百姓只需要交二钱五分银子。

这还只是直接收入,还有间接收入不算。

清朝靠着“三十三两”来驭民手,而相比较之下,按照天启十一年的情况来看,大明两京十三省一户五人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在十八两到三十二两,收入来源主要是军屯田的亩产、数量,和打工的收入。

但在支出这一块,天启十一年一户五人百姓的支出,大部分是在十六两左右,也就是可以存下最少二两银子。

当然,如果要增加肉食或者其它的物质,那基本也很难存下太多银子。

不过,如果新政实施成功,一户五人的百姓收入会达到二十二两到三十六两,可以存下最少六两银子。

新政一旦颁布,朱由检不敢说百姓可以顿顿吃肉,但是每天吃一顿肉食是没有问题的。

并且,随着东北耕地的开发和百姓的不断迁移,这个情况还会不断变好。

按照清末的数据和眼下的数据推算,大致在天启二十年左右,在物价上涨不超过两成的情况下,大明的百姓的个人岁入会达到六两银子,一户岁入可以基本达到三十两。

不过,这需要朱由检在监管上加大力度,避免曾经的“漏收强加”卷土重来。

总而言之,未来十年,大明要怎么走的路线已经决定了,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在大明前进的同时,盯好脚下的路,避免踩到一些水洼,弄得一身脏……

“李定国呢?”

想清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朱由检缓缓睁开了眼睛,他看了一眼钟表,发现已经酉时六刻(18:30)后,这才察觉李定国居然比平时晚会了一小时的家。

“殿下,那小子今日要在同学家休息,好像叫什么……”王承恩仔细回想了一下,然后才想道:

“周伯谦!带李哥儿吃饭了。”

当王承恩说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东城常乐坊内的小院里,一个妇人也高声对着耳房叫嚷了起来。

“来了!”

耳房内,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对着窗口应了一声,然后看向面前的李定国:“我娘就这样,嗓门大,你别以为她生气了。”

“没有,我娘也是嗓门大。”李定国整理了桌上的作业,返回了书箱内后,便和周伯谦一起走出了耳房。

在李定国眼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占地六十来平的小院。

院子十分狭小,只有一间主屋和一间耳房,以及一间厨房。

主屋占地不过二十来平,中间是只是十几平的会厅,左侧和右侧分别是两间厢房,一间是周伯谦母亲在住,另一间是周伯谦的姐姐在住。

至于耳房,这是给还在读书的周伯谦住的,但也只有十来平。

三间房子十分紧凑的被院墙围了起来,中间留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