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库 玛 里 的 烟 雨 楼 台(1/4)
加加加加加加德满都!
并非激动过度,话磕巴。降临加德满都,我心如止水。空姐双手合十:“
哪吗斯黛”,报送山国的第一声吉祥↓眉心的红记,温润地照亮了这座灯火暗
淡的城市※十年代末,我出生的那年,****的**刚过,年轻人已面临流放广
阔天地的命运‰此同时,另一批知识青年正在自我放逐的路上颠簸←们批头
散发,破衣烂衫;漂洋过海,跋山涉水。吉他的弦响和大麻、“哈吸吸”的轻烟
,飘散在大篷车的上空∈君何所之?吟咏应答:
加加加加加加德满都!
在喜马拉雅高原,既然“轮回”的概念被图解为“转世”的人生循环,不免
胸怀今生、放眼前世,穿凿附会地寻找不同时代之间的神秘瓜葛。具体而言,今
天的我与当年的嬉痞先后抵达加德满都,是否为同一诱惑驱使?暌违二十几年,
追逐或者逃避的心路历程,也许不无雷同。据尼泊尔是神秘国度,我因此翻了
几本书,以求思想免疫≮教迷信、神仙鬼怪的篇章令人困乏;那些能够让我精
神一振的书页,无不印着终年积雪的山峰:道拉吉里、马那斯卢、干城章嘉、安
那普尔那、萨迦-玛塔(珠穆朗玛)∩此想到苏格兰古歌里的表白:“我心在
高原……”
◆◆◆◆◆◆
三更深夜,雨声渐起。来自孟加拉湾的湿季风,逆恒河、巴马提河而上,在
加德满都谷地凝成雨水。“加德满都”的字面意思是“木屋”,雨点落在木建筑
上,听来有几分古意。本来是盛夏,却阴差阳错地生出清秋羁旅的客愁⊙来,
已不见雨的痕迹。尽管巴马提圣河岸边早已开始晨祷、沐浴、火葬的仪式,大半
个古都还没有睡醒,只有空街寂巷∫不打算去河边观看烧尸撒灰的过程,也无
法想像活着的人们在同一条河里洗涤身体的情景,只是坐在咖啡店屋檐下,等待
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奶茶♀顿漫长的早饭,教我收敛了浮躁,心平气和地适应喜
马拉雅山国的沉稳节奏∷力车夫踩着空车从门前晃悠悠地经过,阳光下、尘埃
里走来裹着鲜艳纱丽的诞女子,接着是一头独自游荡的神牛,又有几个蓬头垢
面的西方青年。茶点终于在桌上露面时,加德满都醒过来了,已然是车水马龙。
我使劲揿动自行车铃,战战兢兢地骑进一幅《清明上河图》≡宫般的街道
、砖木结构的民居,挑担的菜农、练摊的商贩,旅舍茶馆、铁铺瓦窑,一切恍若
中原旧朝∷民的面貌大致有两类:黑发黄肤的蒙古-藏缅人种和高鼻深目的印
欧-高加索-雅利安人种。加德满都的土著长得最接近汉人,圆润柔和的面部特
征和布巾长衫的装束酷似《清明上河图》里的宋朝百姓♂泊尔位于中亚、南亚
和东亚的交界处,中国、印度两大古老明的夹缝中,自古以来是民族杂处之地
。据传,一位来自古中国的哲人,执一柄智慧之剑,劈山填湖,创建了加德满
都。佛教兴盛之后,这位先哲被追认为殊菩萨的化身。
加德满都素称“千寺之城”,果然五步一寺、十步一庙。方形的院落,尖耸
的塔顶,特别是倾斜的多层重檐,很有大唐风范♀种建筑风格少见于印度、西
藏,倒和万重关山之外的中原亦呼应⌒建筑史家认为,中国隋唐以后的亭、
塔构造借鉴了尼国寺院样式;但反驳者证明,汉代的高台建筑才是真正的始祖。
不管哪种理论正确,加德满都的寺庙的确似曾相识♂泊尔没有远古史籍,现存
关于尼国的最早记录出自唐代使节的外交件〓奘的《大唐西域记》里描述,
“尼婆罗国”有巍峨的七层宝塔∨夫!
寺庙见得多了,也就当作普通民居一般,不再一一拜谒$后,雨点滴落下
来,把画卷逐渐淋湿。“千寺之城”浸泡在夏日雨季之中,所有的屋檐都在滴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朝定是搬迁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
我惊喜地与中土失落已久的诗意不期而遇。避雨的间歇,漫无目的地在一家又一
家店铺转悠。看过廓尔喀腰刀,又看印度神像;看过锡壶铜盘,再看陶罐木碗
○绒登山服、导游地图、氧气瓶、可口可乐、牛角念珠、耳环踝镯、麻布背包
、唐卡氆氇、********喇嘛相片、雪山雄狮和“自由西藏”的恤……看花了眼,转
过头来,一排明信片闯入视野。画面上全都是我注定要错过的风景:喜马拉雅雪
山。
雨季里是看不见冰山雪峰的,店门外只有烟雨缥缈≠次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