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初出茅庐 四(1/2)

郭会计哂笑道:

“不靠你媳妇在东洲没日没夜的给人打工,你他妈神仙个屁!”

两人七嘴八舌的将村里人口、田亩、收入、负担等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个底清。不停地唏嘘感叹。

郭会计吸了口烟,指着路边的农田道:

“你们看看,说是收了三提五统,可哪里有人有钱来修水利?眼下都是吃六、七十年代大兴水利时留下的老本啊。”

郭老三也叹道:

“是哦,我看最多还有两年,这老本也要啃光了。郭会计,你们真要想想办法了,河里、沟里都淤死了,田里的路也坏的无法走,灌溉水进不来,下大雨排不出去,再这样下去,老子明年也不种地了。”

郭会计笑道:

“郭老三,你他娘的除了会侍弄耕地和母猪,还会干什么?去冬今春上水利,你们一个个都不肯上工地,去了的也是出工不出力,捏着鼻子哄眼睛,瞎**混了几天,到头来还不是害了你们自己?”

郭老三怒道:

“凭什么就该我们这些只会种地、穷斯滥也的人,交了皇粮不说,还要在家出工出力,他们跑出去打工的、偷着生娃的却什么都不负担?老子跟你讲,等秋收了,老子就跟媳妇一起,到东洲找个工地卖苦力打零工去!”

阳松见状,索性将剩下的小半包烟都塞给了他们,让他们带自己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了道路、沟渠、涵闸、泵站等设施以及成片成片长满杂草荒芜的良田,用照相机一一拍摄下来。

廖焰的报告并没有夸大其词,田地里空无一人,的确是满目苍凉!

离开郭家湾村,两人心情都有些沉重。王文华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道:

“哎,‘洋'博士,你刚才怎么一下车就知道那里叫郭家湾村?这么小的一个村地图上也有?”

阳松奇怪的看了他一眼,道:

“你没见公路边房子墙壁上刷着宣传标语呢?”

两人一时都沉默了。

这一次,王文华学乖了些,每进一个村子,都先看看民居墙上的宣传标语和落款,果真一目了然。只是这些标语杂七杂八,通俗易懂,有的让人忍俊不禁,如:

“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

“新婚夫妇入洞房,计划生育不能忘。”

“谁富就是英雄汉,长穷才算大笨蛋!”

但有的却看得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如:

“毁树一行,先死他娘。”

“打出来,堕出来,流出来,就是不准生下来!”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王文华看得津津有味,直呼有趣,一一拍了下来。

又随机调查了两个村庄后,已是中午,两人在一个小集镇上简单吃过午餐,就又风尘仆仆的继续往前赶,连着调查了三个村。

下午五、六点钟,他们终于看见一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乌压压一群人正在农田里辛勤劳作,不时爆发出一阵欢笑声,两人精神一振,连忙上前一问,原来却是一个国营农场。

吃过晚饭后,两人就宿在农场简陋的招待所里。

颠簸劳累了一天,王文华迅速进入了梦乡,阳松吹惯了空调,此时空气闷热难耐,一层层细汗从汗毛孔里涌出来,裹在身上,黏黏糊糊的,十分难受,连着擦了几遍身体,总是无用。直到鸡鸣三声,才迷迷糊糊的睡去。

此后一连数日,阳松王文华两人实地调查了东洲市黄县、孝康地区县、县三地二十多个村庄,情况都大同小异,与廖焰在内参清样里描写的差不多。

第四天,在孝康地区所辖的县毛嘴镇两个村调查后,阳松笑着和王文华道:

“文华,情况摸的基本差不多了,我们的暗访就到此为止吧。再不露面,他们怕是有意见了。”

王文华道:

“也行,我们去地委吧。”

阳松呵呵一笑:

“不用,随便到那个乡镇就行,到时候自然会有人来见咱们的。”

王文华感叹道:

“阳博士,我还真没想到你一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人,怎么像个官场老油条呢,连这些小道道都清楚得很。”

阳松呵呵笑道:

“农村出来的,又搞过几次社会调查,多少知道一点而已。”

两人说笑着,第一次手持介绍信,走进了红砖红瓦一溜平房的毛嘴镇政府机关。

不出二人所料,和毛嘴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开始座谈后不久,随着一阵喇叭声响,一辆吉普车带着滚滚黄尘冲进院子里“嘎吱”停下。不等黄尘落地,从车上跳下两个身穿白色短袖衬衫、蓝色长裤的中年人,满脸汗水的一溜小跑来到会议室,径直走向阳松和王文华,其中一位看上去约莫40来岁的干部隔着老远就伸出双手,满面笑容的亲切问候道:

“两位就是‘洋'博士和王北大吧?哎呀,盼了你们几天,今天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