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初出茅庐 五(1/2)

从毛嘴镇到县委大院不过十多里路,但乡道坑坑洼洼,起伏不平,大半个小时后,几人才进入县城。

县县城不大,两横两纵四条大街呈井字形布局;烈日当空,柏油路面都被考的滋滋冒油,一股股热浪蒸腾而起,大街上几乎空无一人;车厢里闷如蒸笼,阳松、王文华两人汗流浃背,却见前面那辆吉普车又从另一头驶出了县城。

阳松无奈,只得紧紧跟随。吉普左弯右拐,不一会竟转进一条茂密修竹夹立的林荫小道,满眼葱绿,一股凉意顿时扑面而来。

王文华大叫:

“好一个曲径通幽处!博士,难道他们真要和你在这里品茶论禅了?呵呵。”

阳松笑了笑,心里也暗暗惊叹。

车行不远,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乌油油一片古樟古槐之中,一泓清泉蜿蜒曲折,淙淙流过,一排茅草屋掩映在樟槐之间,别有一番野趣。

侯耀华下了车,见阳松、王文华两人左右打量、一脸惊喜的样子,得意一笑,道:

“这是我们刘书记亲自设计的一个茅庐,两位贵客,快请进,里面凉快得很。”

带着两人,“咯吱咯吱”跨过溪上一座原木搭就的小桥,进了茅草屋。

草屋仅是外面披了一层茅草,而墙壁、地板、屋顶全是上好的松木,刷了一层又一层清漆,光可鉴人,一圈圈木纹清晰可见;两个墙角摆放着两只圆木桶,冒着一阵阵冷气;靠东墙摆着几张拙朴的木制沙发,房间中央摆着一张大木圆桌,周围一圈也是同色的圆木凳;整个房里松香浮动,分外沁凉。阳松只觉得仿佛从酷暑一脚踏进了深秋,暑气顿消,浑身说不出的舒爽。

几人坐在沙发上聊天,两个身穿碎花衣裳的年轻女服务员分别给几人端上一杯绿茶,杯中茶叶根根竖立在水中,茶汤澄碧,一缕清香袅袅,阳松呷了一口,唇齿间透出一股芬芳。侯耀华问了几句阳松调查的情况,见他总是旁顾左右而言其它,便聪明的转移话题,询问起美国的农业、工业、城镇、风俗民情,每每表现出夸张的惊叹和羡慕的神情。

正说着,“咯吱”一声,一个瘦小精悍、面孔黝黑的中年人推门而入,一身短袖白衬衣湿漉漉的贴在身上,两条裤腿一只高一只低挽着,一双军绿色胶鞋上沾满泥土,两只浓眉大眼炯炯有神的在房间里迅速扫视了一圈,双手前伸,直奔阳松、王文华而来,声若洪钟的叫道:

“‘洋'博士、小王同志,你们好。对不住啊,在农田里刚回来。哎呀,手上脏,我先去洗洗。”

阳松不等他缩回手,两手已紧紧握住他双手,恭敬的笑道:

“我们哪有那么多穷讲究,家里不都是泥脚杆子出生?刘书记辛苦了,您这是在农田里忙啥呢?”

“哎,不提了。”一个服务员端来半盆水,刘星池利索的洗了洗手,擦了一把脸,苦笑道:

“今年这鬼天气,邪得很,从五月到现在两个多月一滴雨都没下来,田里干得都冒烟了。我们县是产粮大县,中稻、晚稻面积近100万亩,现在都正处在秧苗生长的节骨眼上,你说这他娘的干旱下去,全县今年的收购计划不是全要泡汤了?完不成国家的任务不说,农民一年忙到头,还有什么收成?没办法,我这不下去发动各乡各村打井找水么。”

阳松狐疑的打量着这个一身泥土满脸忧色的书记,总觉得很难将眼前这个人和这间世外草庐联系在一起,正想接着问,王文华开口道:

“刘书记,天气预报不是说这两天会有雨么?您急什么,等两天不就行了?”

刘星池看了王文华一眼,冷笑道:

“天气预报?就是因为听了着狗日的天气预报,基层干部和农民才一直坐等到现在。眼下急了,又怪我们县委没有提前部署安排。算了,不说了,上桌吧,先吃饭,肚子都饿扁了。”

汪主任赶紧通知上酒上菜。

阳松连忙道:

“刘书记、侯县长、汪主任,酒就不要上了,一来我开着车呢,二来你们忙得不可开交,不敢占用你们太多时间。简单吃完饭,我们请教几个问题,就赶下一站了。”

刘星池、侯耀华见阳松态度坚决,便也罢了,吩咐上菜上饭。

只见两个服务员燕子穿梭一般迅速端上七、八个菜上来,也没有什么大肉大荤,只有一条粉蒸鲢鱼,其余的是清炒藕带、素溜藕片、油炸荷花、清炒菱角、冰镇莲米、蛋炒嫩荷、排骨藕汤,主食是米饭和荷叶蒸馒头,芳香扑鼻。

侯耀华介绍道:

“这一桌菜,也是我们刘书记亲自研究后,让师傅们开发出来的,名字叫做荷塘...荷塘叶宴。”

刘星池笑着纠正道:

“老侯,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散文。你他妈就是不喜欢读书,教你几遍了都记不住。”

侯耀华呵呵笑道:

“都这大一把年纪了,还读个屁的书,你指向哪我打向哪就行了。两位领导,来尝尝这荷塘叶色,前些天地区、省里来的几位领导在这里尝过后,赞不绝口,当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