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库 玛 里 的 烟 雨 楼 台(3/4)
庄,我惊异地见到遍
地的**标志∑烂的土墙上,歪歪斜斜地画了黑色的镰刀斧头--红色大约
是祭祀的颜色──紧跟着一句标语,末尾用了三个惊叹号和一个太阳符号--共
产党的徽记,同样是墨黑色的∧处不见人,苍老的菩提树无言伫立村头的空地
中央,镰刀斧头的黑刃颇有点“打土豪,分田地”的杀气。八十年代末,民主风
潮席卷世界。从仰光到北京,从东柏林到莫斯科,居然没有漏过喜马拉雅高山王
国。加德满都暴发了一起史无前例的军民冲突,以数百人惨死的悲剧收场♀一
事件竟然与中国、印度的冷战有关:起因是中国向尼国出售武器,印度以封锁尼
印边贸为报复,把国经济推到窒息的边沿♂泊尔被喻为“两块巨石之间的蕃
薯”,从来就是********的玩物″、六十年代的西藏事变之后,中国关闭尼藏
边境,已经给喜马拉雅山民造成过生存危机∫见过一幅照片:九○年四月,河
谷三城起义,一位女革命者高举镰刀斧头旗帜,神采飞扬地率众游行加德满都街
头↓的健美身材令人联想德拉克罗瓦画的一八三○年自由女神。动荡过后,国
王宣布实行多党制℃特之处在于,和世界浪潮恰恰相反,不是**失势,
而是**凭借解禁的良机一举赢得下层大众的民心。
我有些为尼泊尔登。高山国能承受革命的轮回么?在波卡拉山区,找到
机会向导游提出这个问题←沉吟片刻,告诉我并非所有尼泊尔人都信**。
“我真消能像你们一样远走高飞、云游四方。”二十五岁的伙子,在尼
泊尔早该儿女成群了←不愿早早结婚成家,然后和大多数尼泊尔人一样在五十
几岁就死去,化作灰烬漂浮在巴马提河上 度教的规矩是种姓随身,抛弃传统
的代价是切断家庭联系,更名换姓、远离故乡←的眉宇间没有信仰的红痣,额
头微皱成一股愁云。
我们站在萨朗阔高地,俯望波卡拉附近的梯田,和白云下翡翠色的佩瓦湖。
雨季终究是雨季,安那普尔那群山被遮没在浓云深处,不见真颜÷山的路上,
导游指点野生的大麻教游客辨认♀种著名的植物,外表十分普通,叶子和含羞
草相似。
波卡拉的早期居民是嬉皮士♀里毒品易得,景色绝佳,成为他们的乐土。
嬉痞运动的鼎盛年代,西方颓废青年自称“花的儿女”,蝗虫般涌进尼泊尔←
们借助毒药追求神仙幻境,倒是与湿婆的信徒不谋而合≮教和毒品与其是尼
国的两大产品,不如是合二为一的特产⌒宁早有宗教是毒品的高论,而嬉痞
们把“哈吸吸”混在面包里,称作“精神食粮”(dfgt)〗国宽
容地任他们放浪形骸,自生自灭。渐渐地,时代已变。老嬉痞们消散得无影无踪
,恰似他们自己在歌里的叹问:“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尼国的旅游业倍加繁荣,但蜂拥而入的不再是iie,而是“riie”
--登山勇士、环球游客≮波卡拉,所见都是肩负背囊、人手一册“孤独行星
”的“地球村”民◎此,当我遇到隔代遗传的嬉皮士,而且是一对香港同胞时
,不免称奇←们像恋人,又似兄妹。高佻脱俗,赤足穿一色的浅蓝布衣,长曳
及地●色安祥,但目光迷离莫测,似乎已入服毒后的佳境∩风道骨原来需要
毒药来陶冶。不知为何,有些羡慕这对飘逸的人儿。
波卡拉没有工业污染,符合“地球村”的理想≮深夜的佩瓦湖边听蛙声、
望星空,颇有遗世之感。不过,总等不来云开山出的白昼,只好怏然返回加德满
都。京畿街市的“清明上河图”一切如旧:晨钟暮鼓、烟雨楼台∫在泥泞的街
上曲里拐弯地乱走一气,眼前豁然开朗,无意中已置身于宫廷广场‰起处女神
库玛里的庙宇就在不远处。
时近黄昏,骤雨初歇,空气潮湿得很,泛着神秘的味儿。库玛里庙的天井里
静极了,和外面熙熙攘攘的人间隔着一重天』进院子,霎时被这寂静镇住,不
敢出声。低头在积了水的湿地上踱步,抬头向四周每一扇紧闭的窗户张望,努力
寻找库玛里的身影。不见…也不知这个可怜的女孩藏在哪一间黑洞洞的屋子
里研习经书。
我怅然退出。擦肩而过一个面目稚气的少年,走到天井中央,沐浴在亮光里
,冲着那些灰黯的窗子呼唤:
“库玛里!……库玛里!”
潮湿的空气里腾起一阵苍凉的振颤……窗扉开处,现出宁静的微笑〖心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